原版曲目为56首,一至七级的曲目安排是每一级6首,八至十级的曲目安排是每一级4首。新版的曲目量增加了近一倍,共94首,一至七级的曲目安排是每一级10首,八至十级的曲目安排是每一级8首。其目的一是使习琴者熟悉更多的曲目,二是便于师生们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为增强初学者的兴趣,在初级阶段我们调整并安排了一些浅显易弹、耳熟能详的儿童歌谣和民歌的改编曲;中级阶段在增加中外风格性乐曲的同时,关注方法的科学性,力求使技巧训练到位;高级阶段则注重领会音乐的内涵,以便能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展示出琵琶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提高琵琶学习者的整体水平,使琵琶事业能以更好的态势得到持续的发展。
随着民乐普及推广的热情日渐高涨,学习琵琶的人数在不断增多,由此延展对新技术、新理念、新作品的思考,对演奏中技术技法的分类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是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提高艺术鉴赏力、丰富文化生活成效显著。以循序渐进和专业引领,为不同层次的习乐者创建学习、交流暨才艺展示的平台是本教材编写的动因。希望通过统一教材和规范学习以及不同阶段的技术能力测评,激发习乐者的学习热情,使其感受艺术的愉悦之境。 考级教材是考级活动的预习资料,也是规范训练的依据,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习,是习乐者应予遵循的原则。2023年版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琵琶演奏考级作品集》(全三册),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编订,在参照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更新内容,以琵琶艺术当代表达的审美意象,结合
《筝曲新作八首》是当代八位 作曲家应陕西秦筝学会成立35周年委约创作的作品曲集,包括《黄土地的歌——圪梁梁》《江南》《望雪》《蹀马倾杯舞千秋》《独凭阑》《水墨丹青》《忆长安》《境》等八首。从演奏形式来看,八部作品中有传统筝独奏、筝与弦乐四重奏、筝与打击乐合奏等。作品运用不同语汇、不同地域风格个性,展现了当代作曲家独特新颖、不拘一格的创作特点,呈现出多元语言化的创作风格。作品形式多样,对于扩大筝乐的舞台表现力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力求从整体上推动筝乐艺术水平。
这本由黄河主编的《华乐大典(扬琴卷乐曲篇下)》全集较系统地总结和揭示这一艺术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律,为广大扬琴工作者提供学习、欣赏、研究的资料。文、谱、图、音并茂,内容丰富,筛选的资料精细可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实用价值和典藏价值。
《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所说的“挫琴”,是民间对一种弓弦乐器的称呼,因不同地区而有不同写法,如“锉琴”、“剉琴”、“磋琴”。民间称呼的方式,都是采用“弓子”(高粱秆或木杆)在弦上来回拉动的形象比喻,就像木匠用工具“锉”在木头上来来回回磋磨的样子,因而产生了“挫”、“判”、“磋”等不同写法。老百姓的俗称,写法上本无所谓“规范”,也各有道理,但为了统一,《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一律采用“挫琴”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