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者而言,这并不是一本侧重于大提琴演奏技巧的书籍,而是一本关于大提琴名家和名曲的好书。在此,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有趣的文字,叙述了活跃于二十世纪的数十位大提琴大师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和艺术成就,以及彼此间的师承、交往与合作的故事,用文字为每一位大师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很值得一读。
本书曲目大多取材于民歌、地方音乐、红色主题以及自然风光,运用中提琴这一西洋乐器独特的浑厚音色讲述经典的中国故事。如《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峨眉山月歌》《小河淌水》《延水谣》等作品。
轻松登台大提琴音乐会曲集 系列收录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的,多种风格的简易大提琴和钢琴合奏作品。为了方便音乐学校的比赛或考试选曲,我们根据技术难度将这些作品编排为三册: 第1册的难度为入门一初级,作品音城不超过两个八度。这些作品通常充满歌唱性,旋律简单直接。乐句以基本的形式发展并且始终与线条清晰直接的钢琴伴奏相互交织。 第2册的难度为初级一中级,本册的作品旋律更加活泼。随着音域扩宽,乐句线条更加复杂,音准变得尤为重要。节奏包括附点音符、切分音和简单的装饰音等,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精准演奏。 第3册的音域扩展至大提琴1 4把位。除了对指法的要求不断提高之外,本册作品的主要关注点是富有想象力的乐句:短小、令人难忘且有一定演奏难度。这些作品采用更广泛的力度
本书对左右手不同训练科目进行详细分类,收录了Pais,Sevcik,Duport,Feuillard 和Cossmann等作曲家的作品,同时标注了作者个人练习的感受和经验,并配以讲解视频,对于练习者在演奏中更自由地发挥,充分了解手和身体的运动机制极其重要的。这本书不仅可以被视为一本循序渐进的技术训练手册,而且还可以为大多数技术问题提供 一站式 解决方案。
《古琴曲集(集)》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位古琴损奏者的琴曲共六十二首。包括传统琴曲和新发掘的琴曲。其中有些在曲名上相同,但版本、风格或处理上各有其特点,汇编在一起,以供读者比较、研究。这只是古琴界发掘整理的一部分成果,还有不少琴家的琴曲有待于今后继续整理出版。《古琴曲集(集)》虽然是1956年出版的《古琴曲汇编》的继续,但是在整理方法、编辑体例、资料累积以及内容理解上都有了一些新的情况。 n 乐曲中段落的划分,只是依据传统琴谱的分法,不一定完全符合音乐的实际情况,但可供作参考。 n 各曲的次序是尽可能按照时代先后排列的。但是因为断定乐曲的时代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只能初步排列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n 琴曲介绍部分,基本上只是综合了一些已经掌握的资料,提供一些了解的綫索,并没有作什
《琴弦上的歌:大提琴经典作品选》共选编了11首大提琴经典作,包括《牧羊人》《欢腾的帕米尔》《草原赞歌》《浪漫曲》等,难度适中,旋律动听,每首作品既有分谱,也有钢琴伴奏的总谱。同时作者还为每首乐曲录制了重奏音响,并单独录制了钢琴伴奏,非常适合演出时使用,具有较高的艺术和使用价值。
继上一本《琴弦上的歌 大提琴经典作品选》出版至今,已两年有余。俄罗斯音乐是世界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作者曾在俄罗斯留学数年,深受俄罗斯艺术影响。这次出版的作品选自数位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的杰作: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大提琴奏鸣曲》(Op.81),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40)、《浪漫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两首小品(Op.2),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选自弦乐四重奏(Op.11)第二乐章)。 这些作品是作者对俄罗斯音乐作品演奏与教学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将从作曲家、作品本身、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一定论述,借此希望能对优秀的俄罗斯作品进行有益的传播,也为广大演奏者对作品的进一步了解提供帮助。
本书阐述了古琴演奏的理论与实践,系李祥霆心血之作,是对其演奏技艺的理论总结,对广大古琴爱好者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经常有朋友问我一些问题,比如电贝司应该先学什么后练什么?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遇到瓶颈怎么办?初学应该买什么教材……解答过众多读者问题之后,我粗略地总结为三类,即演奏技巧、应用乐理、以及风格训练。演奏技巧是如何弹奏贝司的基础,技巧的训练一是为了方便或简化一些乐句或乐段的演奏,二是开发贝司的演奏潜力;应用乐理是指一个合格的贝司手所应具备的演奏、分析、创作能力的实用型理论基础;而风格训练则是针对具体音乐流派种类的应用学习。以上三点中,演奏技巧是所有贝司手都应具备的基础,应用乐理和风格训练则因工作性质的不同或深或浅地掌握学习。 现在的贝司教学工作者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但是教学质量却参差不齐,也很难有一个比较,但至少演奏技巧应该有一套基本规范和标准,那么演奏技巧与革新就是《从零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巴托克弦乐重奏曲复调研究》将研究范围锁定在巴托克的弦乐重奏类作品,即《44首小提琴二重奏》与6部弦乐四重奏,意在通过研究他复调音乐语言典型而集中的作品,达到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其复调音乐创作技法与创作思维的目的。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巴托克弦乐重奏曲复调研究》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有关巴托克复调音乐创作技术领域的继承与创新,其中包含个方面: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音乐风格、变形技术、织体结构;下卷主要论述巴托克在复调音乐体裁形式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包含五个方面:非建筑结构中的复调逻辑、复调变奏曲形式、复调回旋曲形式、赋格形式、复调套曲高级结构的逻辑性。 通过从微观技术到宏观结构的研究,《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巴托克弦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为四色图集,收录内容为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的馆藏乐器。全书分为“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大部分,每件乐器除图片展示外,还有中英文对照的乐器简介。
《黄梅戏锣鼓》用简练、流畅的语言,从黄梅戏打击乐的起源,常用打击乐器介绍,常用念法、符号、记法术语,演奏分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梅戏的锣鼓知识,内容翔实,阐述了锣鼓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详细介绍了锣鼓的记谱及左右手的常用演奏技巧,还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锣鼓与黄梅戏演唱之间的关系。录部分精选并介绍了黄梅戏的常用曲牌和经典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