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大提琴专业教学及广大业余爱好者的需要,编者从中、外各类型大提琴教材及演奏曲目中,选择较优秀的部分,按教学的系统要求,同时又考虑到选材的广泛多样,分类选编成这套《大提琴教程》,其中包括三个分集: 1.练习曲分集(三册) 2.乐曲分集(三册) 3.音阶练习分集(一册) 《大提琴教程》音阶练习分集分为三章,分别与本教程练习曲分集的一、二、三册配合使用,可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音阶练习是提高演奏技巧极为重要的基础练习,各种弓、指法技巧均可先以音阶与琶音的形式练习,然后进一步在练习曲与乐曲中去运用和完善,这是循序渐进地发展技巧的有效途径。学生应该每天用一定的时间练习音阶,经过长期磨炼,定能使技巧日臻完美。
《大提琴教程练习曲分集(册)》目录的部分,我们将大提琴演奏的左右手基本技术课题,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归纳编排。在第二、三部分,主要按左手换把练习的进程编排。右手各类技术课题,则根据练习进度的需要,有时前后交错;有时侧重单一的弓法练习;有时综合练习,均与左手的换把练习结合进行。 本册可与本教程中乐曲分集的册配合使用。
本书曲目大多取材于民歌、地方音乐、红色主题以及自然风光,运用中提琴这一西洋乐器独特的浑厚音色讲述经典的中国故事。如《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峨眉山月歌》《小河淌水》《延水谣》等作品。
《流行与经典 动人心弦的大提琴曲100首》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的音乐集,适合所有大提琴爱好者。书中精选的100首曲目,既有流行音乐的现代感,也有经典曲目的永恒魅力,完美地融合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够让演奏者在练习中享受到多样的音乐体验。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曲目的多样性和易于演奏的安排。对于初学者和不同水平的演奏者而言,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曲目是十分重要的。每首曲目均标注了弓法和指法,这对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便利,能够帮助他们更快上手、掌握演奏技巧。同时,这样的安排也鼓励演奏者尝试不同的演奏风格,从而在音乐的旅程中不断成长。与钢琴伴奏的结合更是提升了整本书的表现力。大提琴独特的音色与钢琴的和声相得益彰,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演奏者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力量。无论是
《手风琴演奏入门(简谱大字版)》从乐理的识谱开始,可以说是零门槛教学,所以从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到老年人都可以从头学起。原来有些音乐基础的更好,没有基础,只要喜欢音乐,也可以从起步开始。通过手风琴演奏起步的学习后,在音乐知识上打下基础,再学别的音乐门类也就更容易了。我们知道有不少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或其他乐器的专家开始学音乐时,都是从学习演奏手风琴起步的,是手风琴丰富的音响,为他们打下了成为著名音乐家的基础。
这套由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教学团队编纂的《中提琴重奏曲集系列》乐谱,共分四册。选取了中外较为经典且被大家熟知的音乐作品,全部改编成多把中提琴形式来完成演奏。改编建立在四部和声的基础上,每个声部都可再分,演奏规模也可以依据不同需要而定。 在《中提琴重奏作品系列》(一)中,收录了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诺教授改编的乐曲《帕萨卡利亚》,当代奥利地作曲家福斯特改编的乐曲《雷电波尔卡》,年轻的中提琴演奏者王柏淳改编的乐曲《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及中国青年作曲家石昱创编的乐曲《茉莉花 民歌主题幻想曲》四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乐曲充分发挥了中提琴乐器的特性,将乐曲的音乐性、乐器的音色属性及演奏者的技艺完美地契合起来。
1.演奏级别共分十级。其中1—4级为初级;5—7级为中级;8—10级为高级。
《零基础学长号》分九章,具体内容有“长号简介与保养”“演奏长号所需的知识”“长号演奏前的准备”“长号的演奏基础”“快乐演奏”“练习曲20条”“旋律练习7条”“流行4首”“重奏乐曲构成”。九章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章至第五章为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长号的构造、保养、基本乐理知识及组装步骤等,主要以打好长号演奏的基础为目的。第二部分即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提高部分,以大量的乐谱为主线,对每一项乐理新内容都有其针对性的训练曲目。《零基础学长号》参考了不少国外同类教材又结合了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具有演奏基础的朋友,都可以参考《零基础学长号》进行基本功练习。
本书详尽地讲述了电子琴的基本构造和基础乐理知识,消除了读者学琴前的所有障碍。之后又讲解了电子琴的演奏方法,并精选了大量难度适宜的练习曲及乐曲,内容全面,可以使初学者学习乐器时更易上手,迅速掌握演奏方法,并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
对于学生而言,用两支长笛一起演奏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体验。长笛二重奏以一种非常易于操作的方式将音乐带人各种社交场合,例如家庭音乐会或聚会等。 这本丰富多彩的长笛二重奏原作与改编曲曲集,选曲的创作时间从巴洛克跨越到今天,创作者涵盖了从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和约瑟夫·海顿到焦阿基诺·罗西尼再到贝拉·巴托克等众多作曲家。詹姆斯·雷以及玛丽亚·霍尔泽斯一奥古斯汀为进一步完善这本曲集还特别创作了一些作品。
从吴玉霞的“琵琶行”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立足本土、连接世界的新型个案:她的手中是中国,她的脚下却是世界;手持中国乐器,脚踏全球疆域;“琵琶语”是中国的,“琵琶行”是世界的!舞台延至中国,她就成为国家艺术家;舞台延至世界,她就成为国际艺术家。本书为吴玉霞琵琶教学曲精选。
本书为作曲家萧白创作的中国古典诗词合唱曲集。萧白被誉为“真正懂得合唱艺术精髓”的大师,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其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以及他在合唱训练方面的造诣,深受外同行钦佩。古诗词是中华文明凝聚而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许多唐宋时期的词牌音乐已难以寻觅。作曲家萧白将传统的中华文明精神和文化审美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十首古诗词谱写了音乐。作曲家以文学形象为蓝本,使每首作品具有“规定情境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性格”,并将其中所表现出的形态、动态、神态和情态用音乐特有的方式以及合唱特有的条件给予有声有色地展开与发挥,创作出完整的音乐形象,使古诗词相较于吟诵与阅读更加丰满、生动,以继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古键盘乐器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走过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产生过诸多著名演奏家和教育家。然而,音乐学者“治史”,历来有重视音乐创作而忽视演奏、教学的倾向,既往的“键盘艺术史”,也有重创作而轻演奏、教学的倾向。而本书编者却认为,对于器乐演奏艺术这种技艺性很强的音乐门类来说,其历史是由创作、演奏和教学体系共同发展而成,仅关注作曲家(作品创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演奏艺术流派”、“师承”、“演奏方法演进”等内容纳入其中。因此,一个器乐演奏艺术流派(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首先,是专注于这一器乐创作的作曲家群体,并且创作出一批有特色的作品;其次,有一批具有高超技巧的演奏家群体,能够将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不够,还必须有一批立志于将这种风格、技巧继
我心中有一片难以忘却的风景。 雨中,一位邮递员浑身湿淋淋地走在 搭满蓝色塑料布和帐篷的公园里。 他在寻找一个个失去家园的人们。 1995年3月,大地震过后两个月的神户, 房子、道路坍塌了,生活瘫痪了。 我如同在拼图似的, 走在既见不到狗,也见不到猫的街道上。 风景成了碎片,仿佛在拒绝被我描绘。 我还是头一回外出旅行带回来一本空白的速写簿。 那些不能忘却的风景,并不是不能画, 而是不应该去画。 因为画下来就会安心了, 当我用眼睛和手记下一切之后, 说不定就会把它们遗忘到什么地方去了。 三年后的春天,我收到一封从神户寄来的信, 号召我参加支援地震灾区重建家园的“1000把大提琴音乐会”。 空白速写薄上那些难以忘却的风景,又复活了。 这封信,大概也是那位邮递员送来的吧? 我13岁那年,与大提琴邂逅。 自那以来,大提琴不知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历程为时间线索,以“上海”为研究文化片区核心,以“民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民乐领域的乐器设计建造改革、院团发展、乐人身份及行为、社会音乐活动、音乐思想等方面的历史梳理与关照,以史家笔法,呈现出上海这一特殊的文化之都中民族器乐的七十年发展变化;论述并展现以“上海民乐”为聚焦对象的上海民乐事业在七十年中如何与时俱进;对当下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响应与巩固,为“海派文化”品牌建立与推广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