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主要是辑录作者多年来对古琴研究心得的点滴,采取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古琴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学”,“美学”部分主要论述琴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调,探讨了琴乐中的虚实因素、其飘带精神之美、从琴诗的分析中看其审美情趣、并探讨琴道与禅道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风格”,主要讲不同琴派的探讨和分析、古琴曲式的介绍及古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部分为“文化内涵中的古琴”,该部门内容多种多样,有对操缦环境的描述、打谱艺术、即兴演奏、曲目、解题的介绍,及探讨古琴作为精致文化与普及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第四部分为“琴人”,着重介绍当代和古代的几位重要琴家,他们的美学思想、演奏艺术和对古琴的看法,介绍的琴家包括有吴景略 (1907-1987)、蔡德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扬琴自明代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家族中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融入各种赖以生存的地方音乐戏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扬琴在民族乐队中经常起到指挥的作用,它的音域宽广,音位齐全,音色明亮,浑厚优美,深受作曲家们的亲睐和重视。其广泛应用在中国的戏曲、曲艺、歌舞、民族交响乐、独奏、伴奏中,在耀眼的舞台上,扬琴绚丽多姿,尽显风骚。 扬琴在中国之所以有今天如此高的地位和广泛的用途,与我们一代代辛勤耕耘的扬琴人是分不开的,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量的独奏曲、协奏曲问世,出现了一批扬琴经典传世作品。何谓经典?经典的两个特征:一、要有代表性。二、要有流传性。所谓“代表”就是要代表人类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流传”就是要经受住时空穿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