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本书对素园第一代主人林有麟编撰的《青莲舫琴雅》进行整理和修订,《青莲舫琴雅》是现存上海松江地区仅有的明代古琴专著,由于历史久远,此书多处晦涩难懂,现重新整理修订,使其对当代古琴的研究事业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做到了“四个有”即——有原文,有点校,有译文,有注释。给人带来古韵今风、扑面而来的阅读体验;它对于学习古琴知识的芸芸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可谓拔云见日,一目了然。本书具有原汁原味古风,同时又是深入浅出的普及性读物,能够为大众走近古琴,品其底蕴和技艺,赏其故事和诗文,提供方便,增长兴趣。从而为传承中华优秀琴学,开辟更为宽广的研学路径。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本书我国民族器乐的基本知识入手,对我国高校器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时代要求,对高校器乐教学融合发展提出新的构想。本书对民族器乐领域的研究者与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学习与参考价值。
本书从古琴斫琴的起源、与伏莪、神农、楚国的关系,中国哲学、《乐记》、诗学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古琴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琴者,禁也”命题的深度发掘等等展开了特别的研究。尤其是,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等等历史、社会的状态对古琴的浸润,儒家、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力所能及,都进行了努力的发掘。本书别具一格,是一部艺术界、古琴界,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界、哲学史研究界都写不出来,但是大家都喜欢的一部待别的著作。本书由为什么要学习古琴、古琴的起源、古琴的神奇传说、儒家文化与古琴艺术、老子与古琴艺术、道家文化与古琴艺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精神、春秋时期古琴文化的盛况、屈原与楚国的古琴艺术等等相关内容构成,文化与古琴结合,哲学与艺术交融,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本书以重庆市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洞山歌”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传播学、音乐学、声乐学等多个视角分析木洞山歌的悠久历史、流变过程、传承现状以及木洞山歌各类歌种的音乐风格特征。本书内容翔实,结构完整,既有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又有谱例分析和创新。全书围绕巴渝文化与木洞山歌的形成与发展,木洞山歌形成的要素,木洞山歌称谓与民歌体裁属性,木洞山歌的艺术特征,木洞山歌的歌词特征,木洞山歌的音乐特征,木洞山歌的声腔运用与润腔技巧,以及木洞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进行阐述,对木洞山歌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及理论研究,旨在丰富巴渝民歌艺术,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做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工作。
本教程属于技巧训练型教程,从柳琴学习的入门阶段开始,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柳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与教学紧密结合。全书由学前篇、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挑战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一课详解一种技术点,包含基本动作要领、练习方法、音乐常识、练习曲、小结性综合训练等。书中所有练习乐谱都标明指法,并配有图示和文字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本教程收录了大量笔者编写的单项练习并全书采用五线谱记谱方式完成,同时收录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曲和乐曲,以及编者个人创作和委约新作。
《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民歌》包含盘歌的研究部分,主要是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些基础性研究。
该书集合了著名青年笛子演奏家胡玉林多年来的原创作品与演奏心得,内容体现出了四个“新”:“新作品”11首原创笛子曲,乐曲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借用了西方作曲技法,突破笛曲的旧形式,非常适合现代音乐会舞台演奏;“新技法”:新开创的泛双音、和音、两声部快速吐音等技法的运用,极大地扩展传统的竹笛表现力;“新乐器”:管笛是近期新研制的新型管乐器,音色动人、声乐张力大、有超过三个八度的音域
本书共有22首作品,这些作品是从60多首作品里选择的,选择那些有音乐性、民族性,难度不高,易于普及的作品集成此书,发行于世,以丰富单簧管的教学内容,推动单簧管的普及和发展。
《姚帅民乐作品精选》由姚帅著
长阳南曲缘起何时、缘自何种文化,时至今日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长阳南曲虽诞生于长阳、五峰地区,然其“大雅”气质却与土家族与生俱来的剽悍粗犷性格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奇特的现象着实令人好奇和疑惑。本书将以长阳南曲的“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丧事不唱”这个“前三不唱”中的“大雅”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以容美土司入世以来的文化发展为研究脉络,来试图发现长阳南曲起源的蛛丝马迹,以图解开萦绕在众多长阳南曲专家学者心头的这个谜团。
《渔樵问答(精)/历代古琴曲谱汇考》以历朝历代的古琴曲谱版本为中心,从谱本年代、曲作者、词作者、篇幅、近似曲的历史流变进行对比研究,在保留原貌的同时梳理出主要脉络。
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作为一种聚会对歌传统具有“暖”的意义。当地民众通过请歌者到家屋、村落和圩市的内部聚会对歌,获得暖屋、暖村、暖圩的效果。本书基于这一地方性文化特点,探讨“吟诗”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民众生活的意义。本书以个案切入,探讨“歌圩”的一种地方性表现,弥补以往研究中从客位视角对其进行宏观把握所导致的对地方性知识的遮蔽。立足于生活的层面理解对歌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试图改变以往研究中歌谣文本与语境的疏离关系。
本书内容包括工尺谱的历史发展脉络、昆曲工尺谱、琵琶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福建南音工尺谱、河北音乐会工尺谱, 基本涵盖了国内主要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和乐种, 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力图在研究内容上作进一步扩展, 从目前存活的、使用工尺谱的乐种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影响广泛的乐谱作为研究对象, 意义重大。本书填补了我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领域的空白, 也为我国传统乐谱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书属于钢琴教学方面的著作,由导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概述、中国钢琴演奏教学基础、钢琴教学的人才及师资培育、不同阶段钢琴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钢琴演奏教学的渗透、钢琴演奏教学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展望、思考、结语等部分组成,全书以钢琴演奏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钢琴演奏教学的渗透、融合与传承,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入手,点明西方优秀音乐艺术中国化的实践意义。对从事钢琴演奏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具有学习与参考价值。
《姚帅民乐作品精选》由姚帅著
一、《阳关三叠/历代古琴曲谱汇考》收录历代琴书所载《阳关三叠》及其相关的曲谱五十四种,时间从明代龚经编释的《浙音释字琴谱》到近代杨宗稷编辑的《琴学丛书》。 二、个别曲谱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但并不影响其价值。该书旨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古琴单曲的文献材料,包括残本,以展示琴曲传承演变的历程。 三、中国古代古琴图书有一个现象,后代作者会大量钞录前代图书的内容,雷同的情况比较多。为了让读者了解古琴曲谱的传承过程,故编辑过程不作删减。 四、历代古琴书籍中多有内容近似的曲谱,论者称之为“同曲异名”,该书一并收入,以作参考。 五、《阳关三叠/历代古琴曲谱汇考》所收录的五十四个曲谱,按其所载谱书的年代顺序编排,以使脉络清晰,易于检索。 六、为了让读者原汁原味地阅读资料,该书用影印方式出版,原资料中可能存
器乐演奏中的二度创作包括情感审美、演奏技术和辅助因素三个方面。琵琶的二度创作是琵琶演奏的核心之一,关乎演奏风格与艺术表现。本书将琵琶的经典作品按照传统作品、现代作品和协奏作品进行分类,选取了十五首琵琶经典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从音乐形象、技巧运用、音乐呼吸、音乐色彩等方面将实践演奏策略进行总结,力求帮助广大琵琶爱好者更好地演绎作品。本书适用于琵琶演奏专业人士和广大琵琶爱好者。
骆季超著的《二胡曲集海峡情深(附光盘扬琴伴奏钢琴伴奏谱陈学成订弓指法)(精)》由48首二胡独奏、齐奏及协奏曲组成。其中包括二胡独奏曲《乡音》《游子吟》《客家情歌》《采茶灯》《叙事曲》《家乡赞》《骏马奔腾》,二胡协奏曲《喜从家乡来》《马兰恋歌》叙事曲《妈祖的故事》 协奏曲《台湾》第二协奏曲《青春》《中华英魂祭》以及《青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