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以文字形式论述了藏、彝、侗、壮民族胡琴的文化起源、历史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技法、音乐功能等内容;下篇以乐谱形式汇集了项目学员和部分专家创作的 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原创作品,其中藏族14首、彝族2首、侗族3首、壮族2首。这些原创作品撷取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素材,以胡琴特有的音韵声腔,结合现代胡琴演奏技法加以拓展和升华,显示出中华胡琴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特征。 同时,在保留民族传统音韵的基础上,彰显了胡琴音乐器乐化、艺术化、时尚化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语言是历史的镜子与活化石,语言能为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对没有古老文字的侗族尤其如此。历史上,侗族生活环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记载,侗族由何而来,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事件、天灾人祸,后人都不得而知。汉语虽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献,但对個族的记载寥寥无几。汉族大批进人個族地区的历史始于明代,有关侗族的记载明代以后也才渐多渐广渐明晰。汉文化对侗族的大影响也是在明代以后发生的,侗族人名改为汉族的姓名制,個族地区的碑帖、墓碑也开始出现。但是,这些历史文献和留存文物实在有限。因此,侗族祖祖辈辈相传的宝贵民歌、童谣、谚语、俚语、古歌、传说、神话、地名、物名等,才是我们侗族悠久历史的"编年史"。
《黄河扬琴作品集》共分为三卷,分别为练习曲、中国作品、移植外国作品,均由著名扬琴演奏家黄河教授创作编订。练习曲:精心编排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曲目,从基础技巧训练到高难度的技法挑战,涵盖了扬琴演奏所需的各种技能要素,为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作品卷: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以及黄河教授独具匠心的创作作品,这些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移植外国作品:黄河教授凭借其深厚的音乐造诣和精湛的改编技艺,将一些经典的外国音乐作品巧妙地移植到扬琴上进行演绎,既保留了原作的经典韵味,又赋予了其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为扬琴演奏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色彩。整个作品集曲目丰富多样,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岭南四首》完成于2011年,是作曲家叶小纲应澳门文化局及澳门乐团的委约,为男高音与乐队创作的大型作品。该作品以唐、宋、明、清四个时期的四首富有岭南特色诗歌为词,为灿烂的古代文学作品插上音乐的翅膀,在弘扬岭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抒发当代文化艺术家的豪迈情怀,以飨听众。《悲欣之歌》是叶小纲献给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的一部声乐交响套曲。这部由四首歌曲组成的套曲采用了李叔同早期的诗词,包括《津门清明》《轮中枕上闻歌口占》《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等,其中很多和当时作曲家在天津的生活息息相关。整部作品表达了一种内省、悲悯的情感,是比较典型的文人音乐。
这套绘本专为3-8岁儿童研发,全套共6个主题,6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3本书、若干教具和小乐器,每个盒子均为教师提供详细授课教案)。150课时(40分钟/课/周,50课时/年,3年左右学完),每个盒子学时半年/一学期,标准化教学内容,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儿童。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民族乐器(智能古筝)为载体,用故事、歌唱、乐器玩奏、绘画、手工、游戏、律动、音乐剧等多种课堂形式,全方位开发儿童音乐能力。配有全套数字化智能教学系统,可零基础快速培养师资。教程中的故事、歌曲、曲谱均有二维码,家长可选择下载APP扫描,听故事、唱歌曲、看视频,与智能古筝交互弹奏,建立家庭音乐氛围。视听丰富、操作便捷,是一套亲子启蒙、学校教学均可使用的中国特色智能音乐教育产品。《最美中国节》这个盒子中有两本书,通过生动有
本书对欧洲藏中国唱本尤其是英、法、德地区的文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其中很多地区的文献均为首次发现。子弟书、木鱼书、弹词等说唱文学往往成为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欧洲藏明清唱本很多是稀本、绝本、孤本,可以丰富和深化对相关文献的版本研究及文化研究,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尤其民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中提琴的音色极具魅力,在交响乐团中起着承上启下、平衡声部的重要作用。作为室内乐的内声部,中提琴也担任着四部和声里中音声部的重要角色。近代的中提琴独奏作品层出不穷,中提琴作为独奏的形式也是很多的。在我们国内,由于中提琴专业相比其他一些专业起步晚些,中国的中提琴作品不是很多,而为小提琴或大提琴改编的作品更多一些,如《渔舟唱晚》《夏夜》等。近些年来,我们的一些作曲家也给中提琴写过几部作品,如郭文景教授为中提琴作的《戏曲两折》等,但中国的中提琴作品还是缺少的。王昌海教授的《中提琴中国作品八首》对我们中国的中提琴曲目是种丰富。他基于多年积累的在教学及演奏中的经验,并结合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曲调,创作、改编了八首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中提琴曲目。它们中的大部分曲调素材都是王昌海教授原创的,这是
《北国风光》是一部管弦乐作品。作曲家的灵感创意来自1936年初在山西吕梁石楼县留村创作的《沁园春·雪》。作曲家利用管弦乐宏大且层次丰富的音响形态,不仅表现了原作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景色和意象,还发挥了音乐长于表达情感力度的特点,将词作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力量予以充分体现。同时,作曲家也在作品中抒发了对故乡绵绵无尽的深厚情感。作品属“21世纪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系列。
《华乐大典·板胡卷》是一部客观反映1949年以来板胡艺术全面发展的人文史。通过详细的史料与研究,以及大量音乐作品的收集整理,记录了板胡脱胎于北方梆子腔戏曲伴奏、独立于音乐舞台之后的积累与发展,也是汇音乐创作、演奏艺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当代板胡艺术成就的第一次大集成。本卷由“文论篇”和“乐曲篇”组成。“文论篇”收录了文章62篇,从历史发展、风格流派、演奏教学、音乐创作以及乐器形制五个方面切入,展现了当代板胡艺术家在演奏、创作、教学领域的探索之路,全景式呈现板胡艺术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状况。“乐人”部分辑录了116位代表人物,包括在业界和社会享有广泛声誉的板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乐器制作名家以及北方主要梆子腔剧种的老、中、青代表琴师等。本卷还整理了1949年以来在板胡的舞台
《琴荟》以琴家为纲,收录以杨荫浏首创五线谱与减字谱对照谱式记谱的琴曲62首。分别为夏一峰演奏本20首、程午嘉改定琴谱11首、凌其阵演奏本21首、谢孝苹演奏本原8首,另有杨荫浏自译谱2首。其中谢孝苹演奏的《蝶梦游》《潇湘水云》后更改为张子谦、吴景略演奏。时间跨度自1947年至1950年。卷首有琴家小传;谱前注明琴调、据本、传谱者、记谱者、改订者、译谱者等信息;演奏本与据本不同之处、演奏者自注、记谱者按语以及与琴曲相关信息皆以脚注、尾注注明;曲目涉及淮阳派、梅庵派、广陵派、岭南派。
《张瑞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由李介一,任文岭主编
本书聚焦于卫拉特多声音乐中的呼麦和冒顿·潮尔,对比研究了中国新疆卫拉特人、蒙古国西部卫拉特人及图瓦人的这两种音乐形式。书中客观描述了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下多声音乐在表演者音乐认知上的差异,探讨了呼麦与冒顿·潮尔如何通过独特的发声技术创造丰富的音乐形态。同时,分析了这些音乐形式与其承载文化的音乐理念、表演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音乐、信仰与精神理念对跨界族群多声音乐表现的影响,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本书收录的凌云地区的排歌是一种反映壮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风俗习惯、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传统山歌,里面记载着诸多壮族的历史、生活、人物故事,一首流传的排歌,就是一段壮族文学史,勾画出壮族的社会风情、民族风情,也勾画出壮族的民族形象、心理和性格特征。从整体来看,书中的排歌多用排比句式铺陈,如叙事长诗,大开大合,有一种古老山歌被岁月浸润的悠长韵味及直白、厚实、拙朴的艺术特色;同时,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行数和字数及韵律为服从主题需要而按一定序列灵活多变,具有极强的传统山歌的艺术表现力,感情变化丰富,想象奇特大胆,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动听且特色鲜明,也体现出灵动有序、节奏分明的艺术美感。
这套绘本专为3-8岁儿童研发,全套共6个主题,6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3本书、若干教具和小乐器,每个盒子均为教师提供详细授课教案)。150课时(40分钟/课/周,50课时/年,3年左右学完),每个盒子学时半年/一学期,标准化教学内容,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儿童。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民族乐器(智能古筝)为载体,用故事、歌唱、乐器玩奏、绘画、手工、游戏、律动、音乐剧等多种课堂形式,全方位开发儿童音乐能力。配有全套数字化智能教学系统,可零基础快速培养师资。教程中的故事、歌曲、曲谱均有二维码,家长可选择下载APP扫描,听故事、唱歌曲、看视频,与智能古筝交互弹奏,建立家庭音乐氛围。视听丰富、操作便捷,是一套亲子启蒙、学校教学均可使用的中国特色智能音乐教育产品。《最美中国节》这个盒子中有两本书,通过生动有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先生的遗墨,片纸只字,珍逾拱璧,他的独特书风代有传人,盛行不衰。在傅山的传世法书中,“杂书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品种。本书册纵26.4厘米,横29.8厘米,共八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第一开,隶、篆书;第二开,楷书;第三开,行草;第四开,章草;第五开,草书;第六开,行草;第七开,行书;第八开,隶书。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先生的遗墨,片纸只字,珍逾拱璧,他的独特书风代有传人,盛行不衰。在傅山的传世法书中,“杂书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品种。本书册纵26.4厘米,横29.8厘米,共八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第一开,隶、篆书;第二开,楷书;第三开,行草;第四开,章草;第五开,草书;第六开,行草;第七开,行书;第八开,隶书。
本书特点:首先,乐曲摘选了闵惠芬各方面各时期非常经典的代表作。第二,为了方便演出,许多乐曲对伴奏进行了重新编配,既有扬琴伴奏,又有钢琴伴奏。第三,配上了21篇闵惠芬本人撰写的音乐文论。既有对学习二胡的启蒙之文,乐曲的深入分析,演奏的详细释解,更有对二胡艺术的悟道之篇,可谓是有醍醐之妙用。第四,弓法、指法是演奏家的个性标志,它充分展示了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准确把握弓指法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研究闵惠芬二胡艺术,本册所有乐谱均仔细对照闵惠芬权版本的录音录像,详细标注了闵惠芬演奏弓法和指法。第五,本册乐谱全部为五线谱记谱。现代二胡奠基人刘天华的愿望之一,就是二胡记谱的科学化,也即二胡记谱要用五线谱。许多前辈音乐家对我国音乐发展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进行论述时也都提出自己研究的批评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