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管平湖为我国古琴艺术的一代宗师,对于近代中国琴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一生打谱数量丰厚,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本书集中了管平湖先生几乎全部打谱和传承的琴曲,第一册十二首琴曲,包括《大胡》《长门怨》《乃》等;第二册是将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所有管平湖先生打谱和传承的琴曲由五线谱译成简谱,再根据《管平湖古琴曲集》的录音进行修订完成,共十六首琴曲;第三册包含两首大型琴曲,《广陵散》《秋鸿》;第四册是《丝桐神品》中的管先生演奏录音记谱的,共六首琴曲,其中包括《八极游》《静观吟》等。
本书收录了浙江音乐学院于2022—2024年举办的中国扬琴高端论坛及全国扬琴新作品研讨会中遴选的八位青年作曲家的创作成果,涵盖独奏、重奏等形式。作品将江南地域特色等融入传统扬琴艺术,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创新演绎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创作者立足民间音乐根基,在旋律、节奏、和声中注入当代审美思考,展现传统乐器的多元表现力。书中曲目兼具清新婉转与恢弘张力,为扬琴学习者、演奏者提供兼具艺术性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曲库。
本书是一部传统与革命陕北民歌、新民歌历史发展图文谱集。主旨是用精彩图片来呈现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陕北精神风貌。本书集精美图片、中英文文字、简线对照乐谱、二维码扫听为一体,将融媒体手段与传统纸媒巧妙结合,立体呈现,与陕北民歌艺术形式高度契合。 本书收入 代表性的陕北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民歌35首,分为三个篇章呈现: 篇章——歌从苦难来;第二篇章——峥嵘岁月稠;第三篇章——奋起新时代。每首民歌由精美图片、背景说明文字、歌谱、二维码四部分构成。
《董其昌 项墨林墓志铭 》由李介一,周小莊主编
曾闻晓莲牵头在编撰一部《上海古琴百年纪事》,并于2020年1月出版。因十余年前移居香港,与上海琴界鲜有联络,一直未缘拜读。近接晓莲来函,云《上海古琴百年纪事》将出增订版,并邀写书序,一时不知从何下笔,直至收到样稿(增订稿),即通读二度,深感《上海古琴百年纪事》编撰之不易,一个半世纪的陈年旧事,通过在各时期各类报章的缝隙中寻觅,收集诸多的旧藏,考订翔实,其甄别之精细,工作量之巨大,实非易事,令人感佩。 《上海古琴百年纪事》的面世,为世人再现了林林总总的尘封爪迹,诚如草农翁为《琐记》的题诗中云:“继起朋簪联雅集,独劳翰墨纪焦桐。人生聚散原无定,爪迹长留雪里鸿。”《上海古琴百年纪事》正是《琐记》的延续,是对于沪上以往琴事的进一步收集与整理,二书异曲同工。亦应了子谦师《琐记·序》所云:“倘
《扬琴重奏作品精选(上下册)》由李玲玲编著
《中国三弦音乐:上、下篇》由王耀华等编著
这本作品集丰富的选曲还为音乐的表演形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一这些作品不仅仅可以作为独奏或者合奏,不同形式的重奏、弹唱、甚至舞蹈等都可以加人其中,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样一部作品集的出版符合了当今时代需要,填补了演出市场上同类同质作品不足的空白。
为了纪念《红旗颂》创作60周年,以及配合明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需求,作者在2019年出版的定稿版《红旗颂》基础上,对作品做了一些微调,以更符合实际需求。
作为当代中国乐坛成绩斐然的作曲家,叶小纲将各种技法巧妙地融入其所作的音乐之中,本次出版的作品既包括了他早年的经典代表作,也包括了他近年来近期新探索的成就,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以及族群对独立与和平的求索,诸多宏大话题尽在音乐之中。该作品也是建国70周年的献礼产品。 叶小钢作品选集7,收录了作者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第五交响曲“鲁迅”》Op.81(2017)。该作品由浙江交响乐团于2015年9月25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指挥:吕嘉、女高音:王威、女次高音:朱慧玲、男高音:石倚洁、男中音:刘嵩虎、低男中音:沈洋、朗诵:濮存昕。歌词选自鲁迅原作,歌词编辑陈钦智。作品分为9个部分:1.序(社戏)2.闰土 3. 阿Q 4. 祥林嫂 5.野草 6. 铸剑 7. 朝花夕拾 8.两地书 9. 魂。 作品自首演后至今,作曲家又对该作品进行了多次
本书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系列丛书”之一。它是一本在借鉴诸多西方后调性理论文献基础上,对应传统的调性音乐基础理论,编写出的符合中国高校师生的后调性基础理论教材。全书分为五个单元编写,每个单元再分多个章节进行阐述。本书不仅注重截取当代国内、外名家新作品的片段作为例证阐释,而且注重课外的实践操作,富有逻辑性、创新性、普适性和操作性。
《楚乐器研究》搜集、整理出土楚乐器及文献记载楚乐器,对楚乐器的形制、纹饰、造型、铭文、音乐性能、组合等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文化为背景,勾勒出楚人礼乐生活的基本轮廓,着力探讨楚乐器与楚人礼乐生活的密切关系、音乐在楚人礼仪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楚乐器在礼乐制度兴衰过程中的状况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等内容,丰富楚文化和先秦音乐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曲集为民族乐器柳琴和阮的原创作品集,分为两册,共收录了10首作品。其中柳琴的作品有《仲冬夜歌》《柳辞》《花曦》《赤壁》《将进酒》5首,阮的作品有《长屋幻想曲》《听风》《酒韵》《缠与释》《春潮》5首。
京剧唱腔从程长庚那一代开始,是以西皮、二黄腔系为主的 “京腔”,到了谭鑫培的“后三鼎甲”时期,已经是声腔丰富、板式齐全、剧目繁多了。谭鑫培之后迄今一百多年,传统的京剧唱腔在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京剧艺人努力之下,变得更加丰富。 20世纪 50 年代初,随着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加入,京剧唱腔创新目的变得更加明确,技巧、手法更加多样化,音乐唱腔所赋予舞合人物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而具个性。 本书收录了杨晓辉创作的京剧音乐唱腔作品共13种,展现了京剧唱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于研究京剧音乐唱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作品包括《培尔金特》《墙头马上》《青凤与婴宁》《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马蹄声碎》《红楼佚梦》《无关风月》《考城隍》《浮士德》《暗恋桃花源》和《荒村公寓》,后附录有作者多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刊登的论文6篇
《文徵明 西苑诗 》由李介一主编
《华乐大典》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二期项目包括板胡卷、高胡卷、阮卷、三弦卷和唢呐卷等五卷,每卷均分为“文论篇”和“乐曲篇”,“文论篇”共收录404篇学术论文,介绍510位名家名人,在历史沿革、创作、教学、代表人物、大事记、文献、乐器制作与改革等方面,全方位梳理和总结了这五种民族乐器的艺术发展成就;“乐曲篇”收录一千余首传世精品和优秀新作,极大丰盈并充实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