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本书为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音乐口述史语境下的浙东四明南词研究》(项目批准号:22YJA760070)最终成果。 四明南词 因浙东四明山得名,亦称 宁波文书 ,曲调典雅,词藻华丽,是我国众多曲艺中别具江南特色与海洋风情的一种传统说唱音乐。本书立足地域,从音乐口述史语境切入,采录四明南词非遗传承人陈祥源等十余位代表性艺人口述记忆,展示他们的学艺过程、表演经历、心路历程等,还原300多年来四明南词的音乐特征、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并以南词老艺人口述史为中轴和线索,与现有文献资料相印证,追溯四明南词的地域背景与历史渊源,探讨南词典雅的唱腔曲调和支声复调的伴奏特色,分析文本说表的叙事艺术与诗化的词章审美,进而考察作品的江南文化特色与鲜明海洋风情,最后对南词传承谱系、濒危现状和赋能保护做出论述。
本文为一部系统研究“箜篌”的学术专著,以1996年之后新疆出土的且末箜篌、鄯善箜篌、和田箜篌、塔县箜篌等十余件箜篌实物和中国境内现存的200余幅箜篌图像为切入点,与古代箜篌文献相佐证,对箜篌这件古老乐器的出现、发展、传播、消亡及多元文化构成作深入、详实的探究。并对可与中国古代箜篌构成传承、对比关系的国外巴泽雷克古代竖琴、蒙古箜篌、缅甸弯琴及国内的现代箜篌等相近(似)乐器做一定文字的比较说明。书中所涉图文材料多为本人实地、实物测量、摄绘,具有原创性和首发意义。
汉传佛教梵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书系上海市科研创新计划“冷门绝学”项目第二期资助项目,隶属汉传佛教三大腔系梵呗研究系列丛书,该系列已出版图书有《宝华山隆昌寺律腔梵呗》。
该书隶属于“管弦乐与室内乐重奏表演艺术及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教材系列”之一,由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组织编写,主编为 中提琴艺术家盛利。 系列包括5本,分别是《萨克斯综合技巧训练》(于鑫、夏子昱、张燚嵩著)、《近现代俄罗斯中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探索》(盛利著)、《合作的艺术——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合作技巧》(史博阳编著)、《小号综合技巧训练》(李德钦编著)、《玮美的浪漫主义——长号作品7首》(朱玮编著)、《低音的魅力——低音提琴中国作品7首》(罗旭编著)。丛书内容涵盖各类学术成果,将对相关学科的内容拓展起到推动作用。
《五月的鲜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典歌曲集》编写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策划、编选出版歌曲集。编选者从数以千百计的中国抗战歌曲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广为流传的歌曲中遴选了70首经典作品,配上CD和歌曲创作背景文字介绍,汇编成册,力求向读者提供一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很广、拥有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儒家古琴教程》是一本关于儒家琴曲的著作,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古琴概述,讲解古琴的历史、结构吊弦等古琴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讲解古琴的传统指法,第三部分每首琴曲都配有指法。十余首琴曲包含了儒家琴曲中的经典曲目。本书既包括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指法,又有多首儒家的古琴曲目,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值,对广大古琴爱好者,特别是儒家的古琴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本文为一部系统研究“箜篌”的学术专著,以1996年之后新疆出土的且末箜篌、鄯善箜篌、和田箜篌、塔县箜篌等十余件箜篌实物和中国境内现存的200余幅箜篌图像为切入点,与古代箜篌文献相佐证,对箜篌这件古老乐器的出现、发展、传播、消亡及多元文化构成作深入、详实的探究。并对可与中国古代箜篌构成传承、对比关系的国外巴泽雷克古代竖琴、蒙古箜篌、缅甸弯琴及国内的现代箜篌等相近(似)乐器做一定文字的比较说明。书中所涉图文材料多为本人实地、实物测量、摄绘,具有原创性和首发意义。
秀明杨君潮州筝家后起之秀者,在一九八一年春应中国音乐学院聘约来京讲学,任客座讲师五年,于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南筝北传者,追溯历史是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揭阳林永之先生后,传授潮州筝艺之第二人。秀明杨君潮州庵埠人,自幼酷爱潮州音乐,生性聪颖,博闻强记且能虚心对待潮州音乐艺术之学习,精于秦筝又能琵琶、有弦(椰胡),师承徐滁生之同时,亦经常受到萧韵阁、许敦五、高哲睿诸公指点。七十年代又旅游沪滨古都长安等地寻师访友,向郭鹰、高自成诸前辈请益,以是筝艺大进,于表演技术上既有南筝之秀丽风采,亦具北筝刚健之性格。秀明君于古筝技巧既能兴附如意又能轻重得当,确有刚柔相济、深入浅出之妙。
《琵琶经典作品实用解析》系列辅导教材共分四册,分别对琵琶当代作品、传统作品、协奏作品及重奏作品进行解析。其内容覆盖了琵琶经典的文武套曲、民间音乐、当代独奏作品、协奏曲以及重奏作品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教材的第一本,精选了三十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编和创作的琵琶当代独奏作品。从1965年刘德海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到2015年陈丹布创作《袖剑与铜甲金戈》,时间横跨近七十年。
国家一级指挥、著名的作曲家、二胡研究生导师董锦汉教授于202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云南随想——董锦汉二胡作品集》,并且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暨高水平的音乐会。董锦汉先生曾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二胡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之余,仍坚持不懈地进行音乐创作,他的创作涉猎交响乐、协奏曲、随想曲、影视作品及室内乐。他在云南长大,足迹遍布云南各地,深受各民族音乐影响。1996年他曾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洱海故乡月——交响作品音乐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李心草指挥)。董教授一直担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他创建了“中央少数民族乐团”并一直担任常任指挥,其指挥风格严谨而洒脱,热情而极具个性。如果说《云南随想》是董先生写的极富云南特色的二胡大作品集,那么,《天问》则独辟心境,独领风骚,风格
《随想曲 白求恩在晋察冀 》由吕其明作曲
《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二)》已经出版了好几年,由于间隔时间较长,第三册需要出版的乐谱就很多,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现分成第三册和第四册来出版。其中,第三册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筝乐作品,第四册是筝乐演奏家创作和改编的作品。这两册曲集是为专业古筝演奏者而编撰的,乐曲的选择主要考虑专业训练及研究的需要,所以均采用五线谱记谱。 中国筝乐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性艺术,有诸多地方流派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地方流派的孕育、成长及向外传播中,中国古筝艺术的地方流派,随着流派传人的代代传承而不断壮大、成熟,随着流派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内部整合,并通过在技术和音乐上吸收其他流派的营养来发展。 我们正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的伟大时代,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珍惜我们所经历的
本书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编的手风琴伴奏谱,选取了20世纪40年代至今十六首传唱度较高的红色经典歌曲,每首作品都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具有专属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意义,承载着独特的年代记忆,是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比如《打靶归来》《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激昂,能够激发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重温革命热情。同时,也有《灯火里的中国》这样新时代下歌颂祖国的歌曲,展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本书选用了五线谱和简谱双谱呈现的形式,满足不同演奏者的需求,无论是青少年群体还是老年群体,是专业演奏者还是音乐爱好者,都可以灵活选用,以保证曲目的演奏效果。此外,歌曲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常见的声乐独唱、合唱抑或手风琴独奏或齐奏等。
本书是对岭南排瑶的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仪式音乐学、民俗学、阐释学和符号学结合的跨学科深入研究成果,历经前后十多年的磨砺。全书含四个部分共八章,创新研究证明,以该范式建构的“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能够充分展示排瑶“歌堂”民俗、仪式行为及音声体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共融的音乐文化史实;并从过往仅仅关注“仪式音乐”的研究局限,跃升至从音声行为、音声形态和音声意义知识系统的全元阐释,去深刻挖掘和认知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系统的传承、创新及发展,从而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构筑中国民族艺术学及中国仪式音乐学,奉献一部鲜活、翔实的岭南“非遗”民俗音声文献。
科尔沁民歌是我国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产生与流传的蒙古族民歌。科尔沁民歌历经山林狩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村落农耕文化,形成短调民歌和长调民歌两种音乐形态,并在近现代形成叙事性为主体的民歌。不同的文化与时代,深刻影响着民歌的演唱,民歌演唱也体现着历史与文化的印记。本文基于田野考察所获的第一手研究素材,结合文献考证,以科尔沁民歌演唱为对象,运用社会学、民族学、美学、诗学理论与方法,在探讨科尔沁民歌演唱与历史、文化、民俗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对民歌的创作方法、记忆规律、演唱方法、唱词特征、演唱群体、演唱风格、传承方式、时代衍变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
该书集合了著名青年笛子演奏家胡玉林多年来的原创作品与演奏心得,内容体现出了四个“新”:“新作品”11首原创笛子曲,乐曲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借用了西方作曲技法,突破笛曲的旧形式,非常适合现代音乐会舞台演奏;“新技法”:新开创的泛双音、和音、两声部快速吐音等技法的运用,极大地扩展传统的竹笛表现力;“新乐器”:管笛是近期新研制的新型管乐器,音色动人、声乐张力大、有超过三个八度的音域
本书系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王蔚主编的上音原创筝乐作品集系列的第二本——重奏作品。该书收录的七部筝乐重奏作品为国内青年演奏家、作曲家所创作分别为邓海琼、李磊、刘健、高弘、雷焕然、赵墨佳。七部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丰富,题材多样,构思巧妙,诗情画意,具有古今、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特点,富有鲜明的音乐个性和形象。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学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