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孔陶笛是现在盛行世界的吹管乐器,近几年在我国也发展迅速。因陶笛学习简单,携带方便,很多学校让陶笛进入学生的乐器课堂。但学习十二孔陶笛的资料,市场上几乎空白。针对目前国内陶笛爱好者和学校开办陶笛课程的需要,作者花了5年时间,传授指导上万名学员学习,并从中不断提炼和修改完善教案,编写了这本系统全面的教程,还特别加入了复管陶笛的教学内容。本书以简谱形式编写,共十一个单元,从零开始为陶笛爱好者提供系统、全面、详尽的教学参考。
古筝号称 民乐界的吉他 ,因其易于上手,旋律优美,音色动人,受到广大业余爱乐者的欢迎。特别是成年人,只要有一本好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弹奏出一曲动听的乐曲,所以这些年学古筝的成年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古筝是五声音阶定弦乐器,入门很容易,但要轻松愉快地把古筝坚持学下去仍会面临许多技巧上的难题,成年人虽然理解力强,但是练琴时间少,技巧提高慢,很容易半途而废,老旧、传统、枯燥的古筝教材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 《成人古筝入门与提高教程:快乐学古筝(修订版)》作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将优美的旋律与技法训练结合,将古筝的技术性和音乐性融合,将学习的趣味性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趣味性、系统性、即兴性和技巧性四大特色,改编了近200首流行金曲、中外民歌和儿童歌曲,将古
编者专为初学古筝1-12个月的学员,编写了能够使其快速上手演奏的这本流行古筝曲集。真正做到了好听易弹,*易演奏。本书的四个特点:1.全书海量曲目128首,2.编者把全部曲目都标注了难度系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选择相应的曲目,难度系数分为三个级别:3.为初学者提供辅助弹奏的歌词提示。把歌词编排到右手弹奏谱下方的独创记谱方式,让初学者跟着熟悉的旋律边唱边弹,更快上手。4.为筝友提供*限度的视听帮助。提供部分曲目的在线视频示范演奏。
广东音乐 产生在岭南,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的移民地区,它多方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乐种,它的形成是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岭南文化中的 广东音乐 》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剖析 广东音乐 的形成发展及成因,挖掘 广东音乐 作为近代民族民间乐种所独具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性格,从中窥视近代沿海地区音乐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脉络和嬗变轨迹,进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全文把 广东音乐 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别称之为:孕育期、生长期(硬弓时期)、成熟期(软弓时期)、徘徊期和发展期。在每个时期,重点论述了 广东音乐 的社会文化背景、乐器及组合、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音乐风格特点,以及 广东
本教材使用说明 1.本套教材目前包括3册,第2册适合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学生使用。在学习古筝的提高阶段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使之能较快掌握托劈、变音 4 7 、历音、滑音、双托、按音、以及双手演奏等古筝基础技巧,达到古筝考级五级程度。 2.本套教材将技巧练习融入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儿童化的标题乐曲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更好得开展古筝教学,避免枯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3.本套教材一大特色是以 好听的音乐,背后的故事 的形式加入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让乐器学习与美育素养不再脱节,家长们可以在家给孩子们说说音乐小故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音乐。 4.教材中的重点曲目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中的扫码软件(如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一个地址链接,打开链接即可看到作者演奏示范视频,方便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练习
本书选取明清时期古琴美学著作中 为 的两部——《溪山琴况》和《琴声十六法》组合而成。 《溪山琴况》将古琴的审美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古琴音乐审美理论的阐述上,同时也提出了对古琴弹奏技术的要求,可谓“技道并重”。 《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范畴下详细解说它的内涵与外延。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溪山琴况》的必要补充,是探究《溪山琴况》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代学琴者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附录收入的《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偏重于技术,从内容上与《
该教材重点针对声乐教学中的重唱曲目进行选编,对经典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以五线谱的形式进行重唱形式的再创作,并附加作品的教学与演唱提示,共收录曲目30首,如《敖包相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渔家姑娘在海边》等。适合高校声乐专业的师生使用,也适合声乐爱好者使用。
第三版本是应唢呐演奏家郭雅志的委约,写于2011年夏8~9两月。需要注明的是,此版本不仅仅是把乐队简单的移植为钢琴部分,而是从为一部二重奏音乐的角度思考,如何能体现这两件乐器之间的表现力、演奏技巧、音响平衡关系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工作和尝试。另外,在改编的过程中,根据音乐的需要和乐器本身的性能,适当做了一些剪裁和增添。曲名借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句的头两个字。在这部作品中,不是对前人古诗的音乐描述和解释,而是表达了作者自己内心的触景生情与人生思考。
彝族民间诗歌丰富多采,就其和音乐的关系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诵诗和歌诗两类,前者是用来诵读的,多属叙事的诗;后者是用来歌唱的,多属抒情的诗,一般不和乐器配合,属于徒歌。《所地民歌》彝语称为《所地雅和》(“所地”为地名,“雅和”是山歌曲调之名)的歌词。这种曲调和歌词,在凉山彝族民间歌谣中都颇具特色。它主要流行于凉山彝语的“所地”方言区,当地汉族称为“小裤脚”地区,是以衣着的特点命名的。当你走人这个地区,不论寒暑朝暮,在冈头谷尾随处都将听到响遏行云的《所地雅和》。诗人何其芳同志曾赞誉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虽然这段话是就整个彝族民歌而言,但显然适合用于对《所地雅和》的描述。这种山歌是即景生情而唱,不像其他多数民歌往往同婚丧嫁
《天天练·古筝指序练习曲》是一本非常适合练基本功的古筝指序练习曲谱。全书曲谱为D调,包含打基础的指法练习和提高专业的快速指序训练。适合业余0~4级的古筝初学者打基础,专业5~10级的学习者巩固基础,还特别适合教师选为0基础入门的补充教材,古筝艺术考级、艺考前的强化训练。书中每首练习均提供免费的慢速示范视频和分速练习音频打卡。
《儿童尤克里里基础入门教程》由臧翔翔编著
本书以分析、解释和理解蒙古族嘎查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类型以及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变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嘎查的社会及其传统音乐的构成与表演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概括了蒙古社会的民俗与音乐生活的变迁以及相关问题,从民族音乐学视域,结合社会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对蒙古嘎查的社会生活及音乐生活分开进行探讨,对其文化功能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随着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学习民族器乐的需求迅速地增长。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二胡更是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的优选。 《民族乐器大教室丛书:二胡初级教程》的作者卜晓妹是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的二胡硕士研究生班。由于她的勤奋努力,在专业上进展很快。尤为可贵的是,卜晓妹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好学生。几个月前,她撰写的一篇关于二胡创作的学术论文,就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论文比赛中获奖。我知道,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论文比赛中获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非音乐学专业人士写的文章要想打入这个圈子都很不容易,更何况能获奖呢?从这件事,我就发现卜晓妹是一位可以在二胡研究和教学方面发展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正是二胡音乐事业所缺乏的。当她接到这本《
《三姐歌声天下传——刘三姐艺术集萃》介绍了清代以来围绕刘三姐传说和歌谣而产生的艺术现象,主要包括刘三姐戏曲艺术、刘三姐歌舞剧艺术、刘三姐影视艺术和刘三姐山水实景艺术,反映了刘三姐艺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展现了刘三姐文化的活态性与经典性。
在广泛征求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和名师的意见之后,经过反复筛选,吸纳了不同作者,风格迥异,流传甚广的很好阮曲。教材每级均由练习曲、乐曲组成,其中所选编的练习曲从难易程度上力图与乐曲相配套,希望学生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条学习。
1.本套教材目前包括3册,第1册适合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实用。在学习古筝的入门阶段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使之能较快掌握识弦,以及勾、托、抹、撮等古筝基础技巧。 2.本套教材将技巧练习融入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儿童化的标题乐曲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更好得开展古筝教学,避免枯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3.本套教材一大特色是以“好听的音乐,背后的故事”的形式加入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让乐器学习与美育素养不再脱节,家长们可以在家给孩子们说说音乐小故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音乐。 4.教材中的重点曲目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中的扫码软件(如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一个地址链接,打开链接即可看到作者演奏示范视频,方便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练习进行辅导。
《琴曲》以西方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呈现,借鉴了古琴演奏的技巧及韵味,旨在捕捉古琴音乐中的特殊音乐韵律。作品力求体现唐代思想家和作家柳宗元诗歌《渔翁》的意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