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嬗变、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I)中相关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实践重塑传统器乐“母语文化”特质、探寻其历史性认知与中外文化参照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不仅在我国大陆地区专业化、正规化剧场艺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较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这一乐队模式的文化属性与本体价值,则长期困扰和制约着这一器乐形式的创作表演与理论探索。笔者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为基础,综合并借用相关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将京、沪、鲁三地相互影响的民族乐团(队)作为参照对象,结合中国传统乐队演变与相关地域民间器乐文化流布的关系,对195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民族乐队建制的形成与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中国民族器乐重奏合奏教程》编者长期从事学生乐团的训练,故对学生乐团的训练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学生乐团的曲目需求也有直接的了解。编者作为指挥家,对于大量的合奏、重奏作品都非常熟悉和了解,也进行过对比研究。同时,作为作曲家,他亦曾根据各类乐团的训练需求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作品。 本教程选择了重奏、小合奏、大合奏三种器乐演奏形式,同时根据曲目的难易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选择三首曲目。 本教程除了分级分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一首乐曲除了总谱以外,还配有乐曲说明和演奏提示,并对乐曲的调性、调式、节拍、和声、配器、复调、曲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两个部分为指挥和负责排练的人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们理解与演奏有关的音乐理论提供了方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
《古琴重奏曲集(2)/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系列》所选曲目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入围作品。包括孔志轩作曲的《水墨意韵》(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王之弋作曲的《舞·殇》(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李晨瑶作曲的《空城引》——古琴与琵琶二重奏等作品,这些很好获奖曲目的出版有助于古琴重奏未来的发展,为古琴重奏教学带来了新鲜素材。
《古琴曲集(全3册)》为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之一。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面向社会开展的一项公益活动。它的宗旨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管弦乐艺术的普及、发展和繁荣,激发青少年学习演奏中国民族乐器的热情,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更深入、广泛地开展这一活动。作者组织各学科的专家选编了这套《考级曲集》。这套《考级曲集》每种乐器的曲集均分十级,一至三级为初级程度,四至七级为中级程度,八至十级为高级程度。古琴考级是一件新事物。为了编好这部曲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曾向全国琴家广泛征询意见、征集曲谱,得到了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历代文人雅士、民间艺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它种类繁多,积淀丰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长期以来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模式,在民间、宫廷、宗教和文人群体中传承。进入20世纪后,整个中国社会进行变革,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尤其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已经成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音乐艺术院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建设,要落实在课程建设上。在它的背后,需要一整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尤其是系统的教材来支撑,并且通过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构建音乐教学体系,使得民族音乐在高校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推广。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国内一所专门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和科研的高
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获奖作品系列丛书。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有名作曲家郭文景的力作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愁空山》是其中一本。“愁空山”,句出李白长诗《蜀道难》。“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是为靠前乐章的意境。胡琴极高音的叹息,排箫如梦的飘动,笛子用循环换气法吹出的超长音,是该乐章很为独特之处。第二乐章是山中精灵们的舞蹈。此乐章运用了笛子双吐循环换气技法,使独奏声部充满活力。“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远道之人“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第三乐章的意境。浓烈沉重的鼓声,铿锵有力的节奏,是次乐章的特点。大笛淳厚而感人至深的音色,加强了悲壮的气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是一本对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整体描述与介绍的音乐专业书籍,旨在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参考与学习的专业书目。该书打破了以往介绍少数民族音乐书籍中按照每个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书写的体例,将我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整体考虑编写。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分类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种,笔者考虑到南、北方多民族音乐存在的现状,故在传统音乐分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基础上,在对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各类音乐仪式进行分别介绍。本书按照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分类进行撰写,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十二章。在每一章中基本分为两节,对该章中的主体分部分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进行介绍。笔者还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描述与剖析
《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 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内容简介:本书是在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结合跨学科交叉理论,针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问题等给予的分析与研究。本书主要涉及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音乐口述史理论与方法、音乐民族志电影、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学科问题及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工作与研究的人员,以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兴发同志对畲族民歌做了全面、系统的采录与编辑。内容丰富,保持了畲族传统特色,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畲族文化遗产,也是提供研究畲族民间文学的珍贵资料。畲家人看到什么就能唱出什么。从天上星星月亮、地上草木鸟兽到人间甜酸苦辣事,他们都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歌言中给人们带来智慧和欢乐,把畲家的山山水水,随着歌手们的感情倾吐出来,体现出畲民的性格和气质。畲族民歌是民间口头文学,多是畲族歌手以畲语借用汉字记音的零星手抄本或是民间流传的口头诗歌,在民间传学传抄。蓝兴发同志把它收集起来,编辑成册。今与族人见面,是畲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按畲家祖训:“歌是山哈写文章,劝你齐人学点唱,谁人不学山哈歌,好似学子断书堂。”让畲族民歌与现代先进文化合拍得更有节奏,更有新意,更富有现实内容。
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亚非拉回忆》内容简介: 1961年成立的东方歌舞团,主要任务在于汇集、学习、演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舞蹈艺术。作者在东方歌舞团供职期间,潜心研究亚、非、拉各国的民族音乐,将其编曲为民族管弦乐作品,作为领导人出访及接待外宾时的文化交流,在海内外均受到热烈的欢迎,引得其他音乐团体纷纷效仿,在当时引发了一阵亚非拉音乐的热潮。 本集收录了9个国家的10首民间歌谣及舞蹈音乐,均为当年东方歌舞团演奏过的曲目,但囿于过去民乐团的编制,配器的色彩未能尽情发挥。为此,作者结合现时的民族乐团编制,将大部分乐曲重新编配,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更加耀眼的光彩。 《关迺忠改编作品集》内容简介: 《关迺忠改编作品集》收录了作者关迺忠50年来所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如《几内亚舞曲》《绿岛小夜曲》《小河淌水
本书是以贵州民族大学吴秋林为主的调查收集整理组,在贵州省盘县羊场布依族地区进行了数年田野调查和收集整理后的成果。该成果为布依族盘歌民歌部分的国际音标记音、翻译。是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仪式歌之外的民族民间的称为 户外歌 的部分。总计有200多首,是布依族人歌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仪式歌已经出版,这是其出版的补充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