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芭蕾圣经》的两位作者乔治 巴兰钦和弗朗西斯 梅森,一位是世所公认的20世纪*伟大的芭蕾舞编导乔治 巴兰钦,另一位是曾任文化参赞的*名美国作家弗朗西斯 梅森。两人精心挑选了101部世界*名的或极具代表性的芭蕾舞,对其故事情节、创作背景、主创人员、演出团体、媒体反响等等进行了或简或繁的介绍。本书力图保持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均衡,既介绍《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仙女》等古典或经典剧目,也介绍《尼金斯基 上帝的小丑》、《三位一体》、《囚笼》、《变》等现代或前卫剧目;盖因前者是芭蕾舞剧目库的中坚,是历久弥坚的常青树,后者是芭蕾舞剧目库的新鲜血液,是芭蕾舞艺术保持青春活力的刺激素。本书涉及的人物林林总总,既有先驱者的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有大批后起之秀,其中包括诺维尔、维斯特里、彼季帕、布农维
皮娜 鲍什(Pina Bausch,1940 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 舞蹈剧场 的创立者。对20 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 鲍什,编著有《皮娜 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 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 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本书是一本面向成年芭蕾爱好者及入门舞者的全面基础指南。书中结合清晰、精美的图示,向读者介绍了芭蕾舞的基本技术原理、动作要点、练习方式,以及身体护理注意事项,并系统地介绍了芭蕾世界的广阔职业选择、相关历史及不同的芭蕾流派。
本稿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汇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丰富的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调查研究手法,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端、成熟与壮大发展,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本稿选题新颖,视野宽广,作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可供舞蹈从业者、爱好者以及舞蹈专业研究者参考阅读。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本教程作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指定用书,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与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共同论证、认可的国际标准舞基础教材。教程作为国内艺术培训学校基础教学用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该教程有摩登舞和拉丁舞两个篇章,各设十二个级别,按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金牌四个阶段,各阶段均编入专业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单人练习动作及组合。教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特点。
本书是*部问世的契诃夫表演训练法专著,1953年以英语在美国首次出版,至今已被译为俄、德、法、西、日等十几种语言,成为该训练法流传*广的经典版本。契诃夫的方法强调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绪记忆,借助外部表达通往演员的潜意识,以获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书正是让演员们能够清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的*指导手册。作者在书中不仅提出了表演的观念与心法,还通过17个练习和10个即兴表演示例训练身体与想象力,向演员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方法派的训练,帮助他们 捕捉 变幻莫测的灵感,实现 演技自由 。
拉班舞谱是记录人体动作的科学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运用为广泛的舞谱。不同国家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可以根据拉班舞谱所记录的人体动作没有障碍的完成舞蹈的阅读、再现和交流。本书是世界拉班舞谱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 纽约舞谱局拉班舞谱教材系统的中级教材,是在舞谱专家珍.玛瑞特和穆莉尔.托帕兹在1972年撰写的版《拉班舞谱中级学习指导》、珍.玛瑞特在1980年撰写的《中级拉班舞谱学习勘误》以及纽约舞谱局图书馆馆长卢枚蓁女士校审的基础上,经由2019、2021年纽约舞谱局在中国教授中级课程中学员们的反馈而形成的符合汉语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的中译版本。本书的出版,可以让中文学习者系统的学习拉班舞谱这一科学体系,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打开拉班人体动作分析理论这扇大门的钥匙。
袁禾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是国内第 一部从远古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通史专*。该专*从 历史人文的视角,梳理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探 究其文化特点和艺术精神,既保证了通史研究的纵向 完整性,又具备断代史研究的阶段概括性。此外,在 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 兼顾可读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不仅可 作为舞蹈研究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大学教材,一周 一讲,春、秋学期分别完成全书上、下编的内容,有 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适时掌握规定课时内 的重点知识,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
本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课程用书,其主要内容分为七章: 绪论 朝鲜族舞蹈技术技巧 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 蒙古族舞蹈技术技巧 藏族舞蹈技术技巧 傣族舞蹈技术技巧 彝族舞蹈技术技巧 ,计30余万字。书稿以民族为单元,每一章都对所写的民族舞蹈及其技巧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述。每一章分为 徒手技巧 和 道具技巧 两大类,而在各类技巧中又按 原地旋转 移动旋转 跳跃技术 和 翻身技巧 等进行编写。各章除介绍舞蹈概述、技术技巧的相关内容外,还设计了测验题和答案,便于教学开展。
该书系沈阳音乐学院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 基本概念 基本训练 腰部的基本训练 基本舞姿训练 移重心训练 技术技巧 复合技术技巧 女班、男班训练组合 等内容对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展示。此书为舞蹈专业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范本,并将对舞蹈专业学生进一步演绎中国舞及其他舞种奠定了基础,也可供舞蹈业余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舞之用。
曾明慧、余凯亮编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附光盘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规划教材)》是针对高等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而编写,对中国古典舞的普及教育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内容包括身韵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基本动律元素、典型动作与连接动作、短句与组合示例等。配图详解,增强其形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层层铺开, 终形成完整的框架。教程遵循“坐”—“跪”—“立”—“行”的训练模式,强调以腰部动律为主线,带动全身“一动百动”的运动势态。这种训练形式符合课堂教学由简至繁、分解至整合的进度规律。从元素出发,形成短句, 终在组合中得以呈现。
广东醒狮是我国代表性的狮舞之一,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兴起之后,醒狮作为广东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组织为焦点,从民俗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变迁的角度切入,运用历史民俗资料学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对广东醒狮产生、传承的区域——珠江三角洲粤语方言区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都鄙一体”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社会史考察,为 好地理解广东社会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解释依据。
《你的动作》(Your Move)一书是由美国拉班舞谱学者安 哈钦森 盖斯特(Ann Hutchinson Gueste)博士撰写的有关拉班动作记录的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是在人类动作语言思想家——鲁道夫 拉班(Rudolf Laban)动作语言结构分析与动作描述理论的影响下写的一本有关动作的专著,书中对动作语言中的“基本元素”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用舞谱实例讲述一个单一的动作元素如何发展形成完整的动作序列。 “动作基本元素”是拉班早期作为动作的主题或动机来思考的,被拉班用动作的主题作为创作新舞蹈作品的动机因素,并用动作主题符号记录下来,这种方式拉班叫做‘主题舞谱’或主题描述。后来拉班还将这种主题舞谱的方式训练舞者,教会他们认识动作的可能性,培养他们发展动作和结构动作的能力。
本书从德国专业音乐出版社朔特原版引进,为德国单簧管演奏家罗伯特·厄德于1998年编辑出版。《新编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是对单簧管经典练习曲《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作品63号)的改编。贝尔曼是19世纪德国 的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其练习曲(作品63号)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是时过境迁,本书编排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以24个大小调音阶为基础(例如:自然大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排列,每种类型里再按照调性依次排列,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单簧管的教学习惯。于是,厄德于1998年对其练习曲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将其变为按照调性排列(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每个调里面依次安排各种类型,并增加了四度、六度等音程练习,以及纠正了原书中的部分讹误。我社特邀单簧管演奏家程之忠先生翻译推介此书,以
张守和、李玲琰著的这本《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是根据北京舞蹈学院06级现代舞编导班的群舞教学来结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构成了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部分主要讲授理论层面的, 单元主要介绍群舞编舞教学的历程以及一些理论和观点;第二部分主要讲授技法层面的,第二单元至第八单元全部都是群舞技术技法,从动机、舞句、舞段、层次、调度、画面到单双三人舞和群舞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讲授群舞小品创作层面的,第九单元中主要从群舞小品创作的选材、构思、结构、形象、步骤五个阶段讲解,另外,还附录了结构案例、群舞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三个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每一单元中都有课堂练习,并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指导、回课评价和课堂小结。 本书希望 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群舞编舞技法教学
《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由两编组成。上编为基本原理研究,由“ 动作根源”、“力效思维”、“运动空间”、“发现身体”四章构成,展开现代舞蹈身体动作语言的理论构架。下编为表现形态研究,由“古典芭蕾的身体”、“现代舞的身体”、“现代芭蕾的身体”、“后现代舞的身体”、 “身体的原点”五章构成,研究不同舞蹈身体动作语言形态的各自特征,在对舞蹈文本的叙述和重新阅读中,分析其叙事结构,提示现代舞蹈家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揭示身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变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返回原点”的思想是本教程*有价值的部分,是当代舞蹈家在艺术创造中保持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保持民族文化独立品格的有效的身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