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分文字、图解、拉班舞谱和乐谱四大部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文字部分是建国以来中国民间舞教学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的结晶,并且与乐谱密切结合。此书不仅是民间舞蹈的教科书,为中专教学、大学教育专业所用,同时又可成为业余舞蹈工作者自学民间舞的工具书。该书舞谱部分是国际公认的拉班舞谱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的典范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它打破了多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学一直沿用的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使中国民间舞教学更加系统、规范,从而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及教材。
《中国民间舞教程(汉族)》大概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主编为许淑媖,副主编为朱苹、陈春绿。该书主要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数个小的组成,较为复杂。该书主要介绍了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的基本特点、动作特色、体态特征、动律节奏、学习要点。并附有大量的舞蹈动作简图、场记图、口诀和谱例,便于课堂上的教学使用和读者自学。内容十分详细,对骨干动作及动作短句名称、具体的节奏类型、动作及动作短句具体的做法、动作中的要点难点,都较为全面地记载描述出来。
.
《中外舞蹈知识百科辞典》为国内一部综合介绍中外舞蹈知识的百科辞典。其在现当代舞蹈学科几十年发展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普及优秀舞蹈文化,以知名、典型、传统为原则,秉承着学术性、系统性、稳定性、可读性,精选了中外舞蹈文化中经典而具代表性的舞蹈或舞种一千四百余条。全书分中国、外国两部分。中国部分约占七成篇幅,主要收录了中国舞蹈理论概念,历代乐舞种类,舞蹈文物图录,各类民间舞蹈,宗教、祭祀舞蹈,戏曲舞蹈,现当代经典作品,舞蹈家等;外国部分约占三成篇幅,主要收录了芭蕾、现代舞的各流派、名作及名人,交谊舞、音乐剧舞蹈,外国传统及民族舞蹈种类、名人等。附千余幅文物手绘线描图、文物拓片图、照片等各类珍贵史料图片。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彭松文集》收录了众多舞蹈家彭松关于艺术的论述文章,其中涉及了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舞蹈审美和舞蹈史的深入探讨,以作品为基础,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出了一套彭松式的舞蹈研究范式。该书尤其收录了彭作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特别是秦汉以及魏晋时期舞蹈艺术的发生、发展、传播和记录,并收录了舞蹈界对彭松的研究文献。其中的亮点还包括作者在川西的田野调查、采风心得。本书涉及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实践等,是舞蹈理论集大成者,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以及学习资料。
本书是北京舞蹈学院建院7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作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古代舞蹈史展开系统化研究的首批舞蹈学者,彭松先生凭借其广泛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和掌握的一手历史资料,撰写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文章和专著。为全面反映其学术价值和人格魅力,本书不仅收录了他本人的诸多作品,还囊括了他人研究评介彭松的文章、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详细的大事年表等内容,据此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彭松文论、论评彭松和附录,其中第一部分彭松文论,收录有《采舞记:1945年川康之行》《建设祖国大秧歌总结》《谈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以及《秦汉舞蹈史》和《魏晋南北朝舞蹈史》等文章。第二部分收录有季羡林、洪霁、于平、刘青弋已及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的文章。附录部分由彭松年表,以及彭松创作表演的作品,全方位展现这位百年舞蹈学者
本书以西方舞蹈史上舞蹈走向革命性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家或编导家为中心切入点,从分析他们的舞蹈理念出发,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考察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文化思潮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舞蹈创作思想,进而重新诠释他们各自经典代表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含义,力求挖掘西方舞蹈发展历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实质。本书的研究特点在于将个体舞蹈家所具备的艺术特性与其身处时代结合起来,以他们自身所代表的民族与历史特性和文化属性为依据,阐释其舞蹈艺术理念的实质,进而发掘整个西方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为我们后代保留下来的那些完整的乐舞文献。清宫不大部分乐器保存下来,乐舞应用场合、律调理论、乐谱、舞图也应有尽有。本书就其乐舞本体进行研究,避免了仅限于文字的讨论。书中有大量图片、谱例、译文、手记等一些珍贵的资料,也是国家文化部的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