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
即兴 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共由四章构成。第1章是教学规范整理训练部分。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学校,训练方法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必须依据 学院派 的教学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规范整理,使具备大学教育的基本水平。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进行身体素质、基础能力、技巧技法的强化训练,是以后几个阶段训练的重要铺垫。第二章是过渡阶段即短句组合训练部分。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部分是在规范不早不晚训练基础上,重点解决连接环节问题。这部分训练将身法韵律融入发展的第三阶段铺垫。第三章是复合技术技巧训练部分。这一部分将高难度技术技巧以复合形式组合在一起,着重体现舞剧和舞蹈剧目中的各种形象和情感,使技术技巧动作在各种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表现风格技巧进行各种变形发展,更是强化技术动作的情感表现力。巧动作本身
全书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图,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本书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材,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可用于舞蹈教师、学生和演员进行辅助训练的教学用书,以及各类院校舞蹈专业中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舞蹈科学理论课的参考书。 这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程,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通过舞蹈化的动作练习,借助专门器械的辅助手段,还能突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设计,加强舞者发展基本能力的个体需要,取得舞蹈基本功课无法实现的更加效果。本书对舞蹈传统的辅助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理论认识,推荐近年新出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分享本领域乃至编者们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提供舞蹈辅助训练的动作教
《高等教育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为荆楚理工学院 十三五 规划教材。针对本科高等教育舞蹈教学普遍的现实状况,本书将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的阶段划分为四个学年、八个学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配了古典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这三大舞种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学年至第二学年主攻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每个学期把训练内容细分为地面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跳跃训练、斜线训练、足尖训练、舞剧训练这些组成部分。第三学年主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每个学期把训练内容分为基本姿态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斜线训练、步法训练、技巧训练这些组成部分。第四学年主攻现代舞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又分为放松训练、地面训练、跳跃训练、步伐训练、技巧训练这些组成部分。本书兼具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通俗性,涵盖三大舞种系统化
《舞蹈理论概念手册》是一本聚焦舞蹈的概念定义和核心理论的工具书,其基本词条取材于作者的专著《中国舞蹈意象论》《舞蹈基本原理》《中国舞蹈美学》等十部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可为舞蹈研究与教学及其创作、表演提供理论参考。
"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出版《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美的启蒙》《舞蹈鉴赏》等著作。本选题是一本阐述中国民间舞田野工作方法的工具性书籍。选题由中国民族民间舞采风和田野作业、教材和教学、创作和研究的主要案例及调查逸事,共四个部分构成。"
本书稿为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教材之一,书稿共分为六章。书稿从中国舞蹈编导的形象语言介入,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舞剧《原野》《半生缘》等著名舞蹈段落的编排手法以及技法的研究,将舞蹈创作领域中含糊其辞的观念清晰化,以期为中国舞编导的舞蹈创作与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为中国的文化精神需求贡献艺术美育的力量。作为一部从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研究撰写的学术专著,不仅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给予科学的理论指导,更为中国的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本书稿论述了叙事舞蹈的十一种创作修辞技巧,在每个技巧中分别介绍了其概念、类型,在作品中的效果、作用,以及运用的原则和规律。书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事例丰富,每章均设有思考题,适合教学使用,为舞蹈编创技法的丰富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和依据。
姜兰的这本《舞蹈形体教程》围绕舞蹈形体课的 教学目的与宗旨,改变了以往无论什么专业都是同一 套教学内容那种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套路 ,以及只 是将初级程度的舞蹈形体训练作为教学的 框架 。 而是根据传授对象的需求,选取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综合性、代表性的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纳入形体课的 教学中,从而形成了 三位一体 为 一个核心 ; 理论与实践 两个结合 ;美声、民声、流行三种演 唱为 三个侧重 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为我 所需 、 为我所用 。 这部《舞蹈形体教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图 文对照,同时还附有影像光碟、音乐简介及相应歌词 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便捷而立体的阅读空间。
《舞研舞语——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从舞蹈教育的角度,介绍了舞蹈的历史起源、舞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舞蹈美育概念、舞蹈家的培养历程,探讨了教育舞蹈与业余舞蹈的区别、高等舞蹈教育的历程、西方舞蹈对中国舞蹈的影响,以及宗教因素对舞蹈的影响、舞蹈技术和舞蹈教育的社会功能。 《舞研舞语——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适合舞蹈艺术院校的师生以及对舞蹈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本书为我校舞蹈学院相关专业所用教材。全书从翻腾技巧概述、翻腾技巧术语、翻腾技巧中的保护与帮助、翻腾技巧教学训练原则、翻腾技巧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将舞蹈基本功翻腾技巧用直观的图解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弥补了我校舞蹈教材的空白。
《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结合我国当代舞蹈工作的实际,系统、科学、严谨地阐述了舞蹈艺术的特点、规律及舞蹈创作、表演、审美等方面的理论,特别是在舞蹈创作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文献价值。作者凭借多年的学识和文化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通过大量实证,科学而全面地对“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这一课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的出版能对中国舞蹈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舞蹈》在接近后修改和定稿之际,早前急于脱稿和出版的心态反倒变得荡然无存。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随着学术积累的增强,当你静下心来修改几年前的书稿时,会觉得存在的问题很多。甚至想如果能从头写过,可能会写得好些。这时算是体会到以前王克芬导师那代人一本书历时十几年打磨的必要性。如果每一章节和每一段落都是自己学术积累沉淀后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成果,洋洋洒洒20万字的专著写作花十年时间那真的不算长。在印刷传播时代,查找一条信息,那得从图书馆的藏书里一本一本地找,还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等到他们坐下来写作的时候,有很多的资料信息已经烂熟于心了。那代人的学术做得是扎实的.也是问心无愧的。在内心深处,我崇敬他们,也希望自己不要偏离他们太远。 我国舞蹈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很短,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由易丽清*的《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高校 艺术研究论*丛刊》一共分为六章。**章是总论, 主要阐述了舞蹈艺术的起源、基本特征、功能,舞蹈 艺术的类别与表演形成,以及舞蹈艺术的风格与体裁 等;第二章阐述了舞蹈创作的基础,主要从材料储存 和积累、主题与题材的选择、舞蹈的结构、语言以及 表现手段等几个方面人手;第三章阐述了舞蹈创作的 时间、空间以及构图;第四章阐述了舞蹈音乐的创作 和舞蹈美术等其他形式要素;第五章阐述了舞蹈作品 的创作与处理,其中,舞蹈作品的创作主要包括舞蹈 小品的创作、舞剧的创作以及其他类型的舞蹈创作, 舞蹈作品的处理主要从重复、夸张、对比等手法加以 阐述;第六章阐述了舞蹈创作与舞蹈表演的审美,包 括舞蹈创作中审美的概念、审美规范和审美思想等, 还分别对中国舞蹈审美、古典芭蕾舞蹈审美
本书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伊莎多拉 邓肯一生中关于舞蹈、关于艺术、关于女性、关于生命的思考文字。舞蹈对于邓肯而言,不仅是一种戏剧的、音乐的艺术,更是一种宗教的、生命的艺术,它来自于自然而且还是历史传统的一部分。邓肯的舞蹈艺术把 人 的个体性置于*重要的位置 尊重生命、表现生命、高扬生命的旗帜。人之所以跳舞是为了寻求自由精神,舞蹈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为了寻找内在的生命运动 像海浪一样起伏不定、不断生成的精神运动,而从自然中寻求*美的身体并且发现这些身体中灵魂的运动,就是舞蹈的任务。如果说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崇高、*美好的理想,那么要表达什么是*道德的、*健康的、*美的艺术就是舞者的使命。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为作者濮波对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和上海剧场风景的亲身经历观察记。 在 化时代,选择这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剧场风景,具有管窥 化时代世界剧场风景之全景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演剧中心的生态,本书进行了尽可能客观而细致的观察记录。书中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 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本书文字诙谐、生动、朴实,使读者尽可能还原作者直接体验到的戏剧世界。
本书以西方舞蹈史上引领舞蹈走向革命性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家或编导家为中心切入点,从分析他们的舞蹈理念出发,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考察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文化思潮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舞蹈创作思想,进而重新诠释他们各自经典代表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含义,力求挖掘西方舞蹈发展历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实质。本书的研究特点在于将个体舞蹈家所具备的艺术特性与其身处时代结合起来,以他们自身所代表的民族与历史特性和文化属性为依据,阐释其舞蹈艺术理念的实质,进而发掘整个西方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
李倩主编的《广西与东盟民间舞组合教程》分为广西民间舞与东盟民间舞两大部分。广西部分共有四章。每章介绍广西地区一个民族*代表性的两种民间舞:*章壮族民间舞包括蚂拐舞和绣球舞;第二章瑶族民间舞包括香龙舞和猴棍舞;第三章苗族民间舞包括芦笙舞和银铃舞;第四章京族民间舞包括花棍舞与斗笠舞。东盟部分分为两章。第五章泰国民间舞包括南旺舞与诺拉舞;第六章印尼民间舞包括玛琅舞与日惹舞。以上每章均包括舞蹈概况、音乐特点、舞蹈组合三个模块。我们计划将整本教材分为六个学期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个学期掌握一个民族的两种民间舞组合,重点学习民间舞独特的体态、风格、韵律,体会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掌握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就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而言,一年级侧重舞蹈基本动作训练,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动作规范要求;二年级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