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 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关野贞合
《袖里乾坤》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巩仙》改编的。讲述了尚秀才和歌妓惠哥相爱,立誓要结为夫妻,不料碰上鲁王强征民女,惠哥被征人宫中,两人从此分离。尚秀才想念惠哥,孤身不娶14年。后来,有个巩道士同情他的遭遇,施展法术,在袍袖里让他和惠哥相会。后,又设法救出惠哥,有情人终于团圆。
《中国当代雕塑史》以197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雕塑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突破传统,新观念的兴起”“个体觉醒,多元化的形成”“全球视野,新媒介的转换”三部分,分别对中国当代雕塑之前的雕塑、中国当代雕塑的兴起、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生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本书既可以作为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一般艺术爱好者了解中国当代雕塑史知识的通俗读物。
《安东尼·葛姆雷谈雕塑》源自安东尼·葛姆雷2009年到2014年的几次演讲和报道,其中包括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考陶德艺术学院、萨默赛特宫等地方的演讲,还包括他在BBC3台的五集写作节目中的演讲等。书中既有安东尼·葛姆雷在各种场合的重要雕塑作品,也有其他几位颇具影响力的雕塑家的代表作品,且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介绍,集中阐述了安东尼·葛姆雷的创作思路及艺术特点。
该书既是旅行绘本,更是一本水彩绘画技法书,详细记录了从知名插画家卡斯丁多在世界各国旅途中边走边画的故事,以风景写生为主。从哥本哈根到不来梅,再从吕贝克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一边旅行一边分享绘画的方法。作者所到之处,都留下许多画作和文字记录。这其中有作为专业人士的视角,更有一位热爱生活者的心得。内容包含如何克服在大庭广众下画画的恐惧、在旅行中如何安排画画的时间、零基础如何提笔就画、旅行结束如何继续创作,以及绘画日记的好处等。本书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绘画的途径,解决在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写生时如何把握画面、画照片和写生的区别、临摹和创作的平衡关系、如何坚持绘画习惯、多渠道学习艺术知识、基本绘画工具和技巧等。对于初学者,本书打开了一条轻松通往绘画艺术的大门,对于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 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 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
本书主旨在于全面捋清玉印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及新发现出版关于玉印的书籍,挖掘、发现玉印的研制技法及审美效果,应用海量图片,使用理性语言剖析、感性语言激发读者的关于方法与效果之间的认识感受。虽然说,“玉印”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而一般情况下, 多的人在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基本上首先认可狭义的玉印形式,这其中也包括很多专业人士,所以很有必要全面厘清这其中的异同点。同时,把玉印的研制与历史背景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匠人(治印人)及受印人之间的关系也适当的做了梳理。
本书是中国有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的近期新文集:《雕塑艺术论——王林论雕塑》。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名为《雕塑艺术史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涉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雕塑史及当代艺术美学与文化等诸多问题,下编名为《中国现场言说》,集中论述、评析当下艺术现象热点及当代雕塑艺术家创作问题。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及作品等为纬,较为准确翔实地编织出先秦至明清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历史场景。全套共分三卷本,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卷、《隋唐五代》一卷、《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一卷,三卷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