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金 术1 金属工艺入门》是作者多年来研习金工技法心得与教学经验所整理出的基础入门技术。内容包含了金工的各个领域,以西方的工作习惯为主轴,融合了本土的技法和工具。本书资料搜罗丰富、技法讲解详细、图文并茂,完整探索了各类金工技法和使用,使有志于金工创作的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认识金属,了解其加工方法与创作奥秘,在稳定的技术基础上成就生活艺术美学。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此外,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因名见物,以物正名,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本书延续了《玩金术1》扎实的风格,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不仅介绍各种精细的金工进阶技法,更深入探讨其中原理,和用于创作上制造出效果,使读者理解不同金属结合的方式和原理。让 想学习进阶技法的读者能快速进入状态,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陶瓷坯料·技法运用·原料特性·釉料配方·工作室注意事项 每一位从事陶艺创作的人都深知釉料在陶瓷艺术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真可谓成也釉色,败也釉色。本书精选了100位陶艺大师的代表作品,各位陶艺家将向广大陶艺爱好者详细讲解他们的创作观点、技法步骤、独特的釉料和颜色配方,以及其使用方法。除此之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有关釉料调配、实验、施釉等方面的建议及方法 ·釉料及陶瓷颜色的研发 ·为某件作品选择色调的建议 ·详尽的陶瓷原料知识讲解,以及专业术语 ·作为文字的补充说明,本书收录了超过450幅作品图片
世界各地的制陶者大多会在当地的地理环境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野生黏土,将他们的工艺技法运用在这些黏土上。这本图文并茂的指南介绍了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采集、加工和使用发现的自然黏土。书中精美的照片和技术说明解释了各种黏土如何形成;如何定位、采集和评估黏土;如何测试黏土的收缩率、吸水率、质地和可塑性;试烧黏土的最佳方法;如何通过混合适当的材料来调整黏土的特性等问题。从实地勘探到完成,作者对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独特的见解和建议。除此以外,书中还附有国际陶艺家使用当地黏土制作的作品集供读者参考。
冷冰川的刻墨艺术是世界艺术史在中国文化中的际遇的典型个案,他的绘画实践创造了一个新的画种,而他的用墨法、刻墨法,带来了美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画概念焕然一新。可以说,冷冰川把中国画带入了世界,也可以说,冷冰川把世界带入了中国画。 冷冰川自选作品集《荡上心》中,作者精选了七十余幅刻墨艺术作品,包括各个创作阶段和代表作和首次收录的未面世新作,配以韵律独特的诗性文字,用文学作画,以绘画的直觉写文,使绘画与诗在作者的黑白世界中水乳交融。这犀利的刀锋与轻灵的笔触共同完成的诗篇,是关于一整个世界的相遇和融合,几千年历史的私语和攀谈。
该书为一套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大漆艺术史、历代重要文献和漆器的图书。该书旨在梳理历代漆艺工艺鉴赏的流变与发展,用更宏大的世界史坐标去看中国的漆艺术发展,以考古史实为基础,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中国历代的漆艺水平以及同时期对海外地区的影响,力图更具创新性地还原一个影响世界的中国漆艺史。 全书以时间为序、工艺为纲,系统地展示了先秦至明清中国漆艺的工艺发展与艺术面貌。书中涉及的漆艺品种包括彩绘、素髹、雕漆、螺钿、金饰、建漆等,力求完整涵盖中国漆器史上两大高峰时期的工艺品种,除大范围收录国内的国宝级馆藏精品外,还将收录许多未出版过的海外馆藏漆器精品。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 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 既识真假,亦辨美丑 , 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 ;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蒙读者厚
《观照》是一本探究中国家具设计未来的专著,作者洪卫先生对中国传统家具学习研究多年,他的家具设计,致敬传统,着眼未来,摒弃了传统家具的繁缛形式,极尽克制,大象无形,注重手造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衔接,去探讨中国家具的栖居哲学。 观照 可以说是古与今的观照,也可以说是人与物的观照。该书中的家具作品,融入了自然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无不相映成趣,处处皆在观照之中。 该书的设计以深咖色为主色调,与家具的木质颜色融为一体。哑光金色的书名映入眼帘,营造出东方语境的审美意趣。图文的编排节奏,纸张材质的变化,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体验。书中三部分的插页打破了阅读的节奏,让读者得到片刻的停顿与思考,引领读者去体会传统老家具的魅力,使传统与现代设计有了融合与呼应,这也是该书整体设计概念的表达
一顶虎头帽是中华民族探源工程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意义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者从收藏的清代、民国近3000顶色彩、纹样各异的虎头帽中间精选2000多顶,按三季(春秋、夏、冬)分类,根据不同的款式,汇聚成虎头帽百科全书。这些来自民间虎头帽,几乎每一顶都有十几种色彩,更是集多种织绣技法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走进书中世界,可观虎头帽之精美,可揽中华文化之底蕴,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帽一乾坤。
本书共收录有微雕宝石共计247枚,并根据它们的题材、地域和艺术风格分为14个章节。其中,有的宝石是从古罗马时期到文艺复新 古典时期 的微雕作品,有的是从米开朗基罗到鲁本斯那些伟大艺术家所创作的 崇古风格 的作品。作者重点仔细地筛选了富有代表性的东方早期和希腊时期的宝石,以及一些新古典艺术时期的微雕宝石作品,通过系统梳理这些艺术品的雕刻艺术手法及表现形式来向读者详尽阐述了每块宝石背后所表达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展示了几千年来宝石最精妙最珍稀的手工微雕工艺与技术。这些艺术品不仅是历史上那个时期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及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为一部中型辞书,是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反映薪火相传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辞书。全书内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窑,景德镇民窑,官窑,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缺陷,陶瓷销售,陶瓷辅助业,陶瓷业习俗,陶瓷企业,机关、团体、学校,以及陶瓷书刊,陶瓷名家等。全书共收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没有专门辞书的空白。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战初期的欧洲装饰艺术,对其风格的演变、式样的创新、材料的加工、技艺的进步、用途和功能以及交易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全景式的解析。 作者列举了600余件经典装饰艺术品,同时对与这些装饰艺术品有关的金属工艺(金银器等)、木材工艺(家具等)、烧制工艺(陶器、瓷器、玻璃、珐琅等)、纺织工艺(织锦、刺绣、服装等)以及纸质工艺(装饰绘画)等都做了全面的说明。其中还诠释了收藏者的作用以及知名创作者、工作室与工厂等易被忽视的主题。
《华章御锦:清宫御用云锦藏珍》是云锦研究学者尤景林继《稀世珍锦——清官御用云锦藏珍》(2010年,古吴轩出版社)之后推出的一部新作。书中载录了六十二匹海外回流的云锦,以近三分之_的篇幅,推出皇室专用的十一匹团龙妆花缎的袍料和七匹正龙的方补。这些新近回流的云锦,就品种而言,规格上更高;就传世数量而言,更加珍稀。此外,四匹苏州织造臣“奉会”出品的云锦,也尤为难得。相对于前作中作者对云锦的全面概述,《华章御锦》则在结合实物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考古发掘中相关的新成果和云锦在当今时尚舞台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并且在古代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相关图像资料和有关云锦的史料中努力探寻,力争对云锦作一次全新的梳理。《华章御锦》是对《稀世珍锦》的补充,也是作者尝试对清代织锦历史风貌的复原
几何可以作为认知世界的力量,是科学的缩影,足以唤醒读者以渺小之躯逐渐看到宇宙和天地万物中的秩序和规律。因此本书即希望将读者对几何的认识从课本或公式拉回自然界,书中以自然为起点,通过剖析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几何秩序与规律,带领读者一起感受自然的精髓及几何语言所蕴含的科学智慧。
《攻金之工 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一书脱胎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主办的 攻金之工 欧亚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 特展,本图录呈现370件金属器物,含上下两大册近千页,内含高清图版700余幅,增加15万说明性文字、插图两千余幅、研究性论文14篇。本书以370件金属器物为线索,时间纵贯四千年,地域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伊朗高原、中亚草原、南亚印度河流域至东亚腹地,构建起一部 欧亚金属文明史 。为读者普及和展示了欧亚大陆上金属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传播,使得读者清楚地看到在欧亚大陆上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相似性和互相交流的轨迹。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制作、使用竹器,直至今日。作者以轻松地笔调叙述了关于竹器的历史和其主要的制作工艺。 在当下书写竹器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随着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提出,占全国森林面积2.94%的竹资源是乡村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增长点。2竹子是天然的环保材料,具有和木材一样良好的材料属性和肌理特质。3我国竹资源丰富,2020年我国竹林面积达673万公顷,占世界竹林资源的1/3,这样的储藏量能保证竹产业的健康发展。4竹子生产周期短,比木材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5我国有深厚的竹文化内涵,这些能给竹产业带来高附加值,也是中国造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行文流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修订版)/徐秀棠紫砂著作系列》是紫砂大师徐秀棠的扛鼎之作,现为修订版。《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系中国紫砂大师徐秀棠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特色、技巧等,很多资料来源于他对中国紫砂的亲身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继承传统,宏扬紫砂艺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