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华裔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的作品集,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地艺术作品,到“汇流”系列景观项目,林璎一直在探索人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联系的方式,致力于重建人与历史、地域、集体记忆和自然的本应相互交融的关系。她的建筑作品往往与景观和环境有强烈呼应,也格外重视设计的可持续性;而在她的小型工作室作品里,则常常融入了以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对这些科学数据的直觉式的呈现。 自20岁左右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林璎一直在提出各种思考与构建图景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她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植入作品之中,以颇具东方特色的柔和与不争的方式表达。 林璎关注地球环境多年,目前正在创作一座基于网络的纪念碑作品——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动线、配色、标识、配置等公厕设计通用性理论;第二部分,从自然、个性、流行及儿童四个方面选取了60个代表性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公厕基本信息、通用性设计要点、平面图、效果图及实景图。旨在传达厕所空间设计时对外国人、妇女、高龄、儿童和残疾人士的关怀,让厕所空间设计更人性化、更精细化。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ù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中国古建筑:建筑画选录》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部分建筑画作业。学生们通过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建筑进行描绘,在研读先人们的建造文化瑰宝的过程中,领悟了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及技术精髓。学生们力图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独特的形象魅力,但在表现能力上还略显稚嫩,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也尚浅,有待今后通过深入研习提高水平。通过潜心学习、用心勾勒所视所感,这些未来的设计者定会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本书重点介绍武汉大学原工学院建筑群是如何进行保护修缮的,它除了讲述修缮项目的主要步骤和做法,还对武汉大学整个早期建筑群的历史、设计师、营造商和各个建筑的特点作了调查、分析和阐述。不但从施工过程和工艺技术方面进行论述,还对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如何在实施中予以贯彻和理解进行了探索。此外,还在调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建造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式样”的建筑和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以及在当代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对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如何存活于当今社会、流传于后世表达了希冀和担忧。
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台山的汉藏佛寺彩画在敕建背景、风土环境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具有突出的多元性特征。《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研究》运用并借鉴了建筑史学、艺术史学与考古学的方法和成果,采用风土与官式彩画有机结合的整体性研究思路,通过彩画与建筑结构的关联性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彩画的分布范围、发展阶段、布局特点;重要构件彩画的方心式、包袱式、海墁式构图分析,主要纹饰的源流、构成、做法、色彩、含义;辅助构件彩画及其与构件表面的适应性特征,以及重要佛寺彩画的分期与鉴别。其目的在于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并为遗产保护与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研究》适于建筑学、艺术史、考古学专业师生,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古建筑设计与施工人员,以及佛教艺术与文化爱好者参阅。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蕞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山水城市》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一部建筑宣言。在积聚了十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之后,马岩松首度推出“山水城市”的理念——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马岩松以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山水城市”的缘起,整本书贯穿着他的老北京童年、青年求学时代的狂想、作为建筑师周游世界的所感所悟,直至他在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思考,独辟蹊径地在过去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中发掘出的建筑设计理念。《山水城市》反映的不是马岩松的个人道路,而是向世界发出的号召,邀请大家共同思考城市的未来。“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那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对
刺身料理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是日本料理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刺身百科》全面介绍了刺身相关的各种知识。从制作刺身时常用的各种鱼,鱼类的清理方法、切分方法到刺身的摆盘……可谓全面而具体。书中除了讲述如何制作刺身以外,还有一些有趣实用的内容,比如如何用气球制作冰制食器,如何重复利用冰块等,实用且充满了趣味性。 文中还介绍了五十种新式的由生鱼片和肉类、蔬菜、豆腐等搭配成的创新刺身料理。这是全新风格的刺身,在刺身的食材选择上,选用实用或者难得一见的鱼类和贝类,辅以粉末状或泡沫状的装饰,充满了地方色彩和季节感。
当代教育学主张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在体验中发生的。本书借助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出来的幼儿园、儿童看护机构和托儿所的设计案例,揭示儿童成长与儿童早期学习空间设计的关系。这些案例向读者展示了真实、有鼓励性且意义深远的环境设计、它们蕴含了丰富、有效和直观的实践经验,帮助儿童走进真实的自然和人类世界,直至他们发现并掌握一切成长所需的事物。本书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空间品质的提升上,而非仅仅是学前建筑的设计。编者为每则案例配以简短的评论,以此突出设计、用途和功能方面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也有助于儿童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课程。部分案例中的简短访谈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设计师的理念和设计过程。编者希望以这本图文并茂的全彩印制图书点燃幼儿园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户外游乐场设计师乃至儿童教育工作者的灵感火花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重点阐述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全书共分10个章节:章概述了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和批准命名的程序要求,规定了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编写和建设验收标准等;第3~8章是全书的重点,主要对国家地质公园在管理机构与规划、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解说系统、信息系统、地学旅游与推广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明确规定;第9章介绍了国家地质公园的检查和评估制度,明确了检查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标准。为使人们了解世界地质公园相关内容,专设0章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概念、发展、申报与评估等进行综述。
《垂直花园设计:从零到整进阶指南》堪称垂直花园设计领域的小百科。在浅谈技术理论之余,还集合了世界先进国家的经典垂直花园案例,精选别墅豪宅、办公室、商业广场、酒店会所、公共市政、主题餐厅等时下热门项目实例,围绕其植物、施工技术和设计理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专案解析。
“乌有园”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新进展。由金秋野和王欣担任学术主持,采取约稿方式,邀请外相关领域学者撰写文章。《观想与兴造/乌有园·第3辑》为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