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建筑材料(第2版)》共分为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石灰、石膏和水玻璃,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石材、砖材和砌块,建筑玻璃和陶瓷,建筑钢材,木材,沥青材料,建筑塑料、涂料和胶粘剂等;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建筑材料(第2版)》还编写了8个建筑材料试验作为3章,以供读者选用。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第2版)》每章后均编有“思考与练习”。 《建筑材料(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成人高校、建设(材)行业培训的教学用书,还可供参加自学考试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编者精挑细选了20多个规则式庭院设计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图片,包括设计平面图、手绘效果图、局部细节图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规则式庭院的设计方法,编者还将景观节点处理、布局形式单独挑选出来,图文并茂地进行深度的解析。多方位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了不同景观元素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情况。
《建筑结构(附形成性考核册 第2版)》为开放教育教材,涉及:钢筋和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材料、连接等。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方法与案例评析》由一线考研辅导老师撰写,融汇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应试心得,旨在指导读者熟悉设计思路、掌握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顺利通过快题设计考试,并最终为今后的设计事业做好必要的准备。 书中的内容讲解由浅入深,从简单的对基本元素的认知逐步扩展到对实际设计案例的分析,提炼总结了引导性示范快题设计的思路、任务书5 大内容的详细解读方法、5 大空间组合与营造手法。书中 章主要讲解了基本景观元素的认知与应用;第2 章主要讲解了设计前的分析与思考;第3 章主要讲解了设计构思的过程与方法;第4 章主要讲解了设计的细化、功能和形式的完善;第5 章主要讲解了设计思维的拓展;第6 章列举了许多的设计案例,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书内容系统,方法性强,案例全面且符合当下考试趋势,用效的方法帮
《筑苑》丛书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和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筹备组织并出版发行。本套丛书着眼于园林古建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创新发展,遵循学术严谨之风,以科普化叙述方式,向读者讲述一筑一苑的故事。 业界泰斗孟兆祯、陆元鼎、刘叙杰三位先生担任本丛书顾问总编。
梅县堂横屋装饰,是客家人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保护好堂横屋的传统风貌,吸取堂横屋建筑装饰的精华,对于传承和发展客家建筑装饰艺术,促进新客家民居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展现了作者十多年来的客家装饰设计案例,所有案例都有现场实景照片及设计介绍,向喜爱客家装饰文化的读者,展现客家传统装饰符号元素在当今客家建筑装饰设计上的借鉴与创新应用。
《建筑材料(第2版)》共分为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石灰、石膏和水玻璃,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石材、砖材和砌块,建筑玻璃和陶瓷,建筑钢材,木材,沥青材料,建筑塑料、涂料和胶粘剂等;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建筑材料(第2版)》还编写了8个建筑材料试验作为3章,以供读者选用。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第2版)》每章后均编有“思考与练习”。 《建筑材料(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成人高校、建设(材)行业培训的教学用书,还可供参加自学考试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永远的清华园 难忘的汽四一(1974-2014)》是为庆祝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四一班同学入学40周年编辑的纪念文集。全书分3个部分,部分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历史、历届校长、校风和校训、学风和大事记;第二部分集合了汽四一班同学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的建筑、人文轶事、导师、世界大学的校训等内容。全书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真意切。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当的交会点,是当今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对六十年来台湾建筑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做的因应予以梳理、评析,对“传统”与“现代”的内涵作了精要的阐释,也将自己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出,希望对多元社会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各种艺术运动、思潮的蓬勃发展,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走向成熟,在西方各个国家涌现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大师和重要思想、流派。郭梁著的这本《外化于自然--西方园林艺术及其设计流变》对这些设计师及其重要作品做了详尽的分析。在本书很后,对21世纪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其价值取向、思想和风格的多元化、内容与形式在新时期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手法,园林与社会、文化、技术、艺术、自然的综合特征等内容。
《新视野文丛5:艺术·建筑》包括了与理查德·塞拉的一次内容广泛的谈话。同时,福斯特提出了建筑的一个“全球化风格”,由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及伦佐·皮亚诺所实践,类似于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与密斯的“国际风格”,与任何艺术形式相比,更能传达当今现代性的梦想与幻想。通过这些方面,福斯特表明,“艺术建筑结合”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轨迹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