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解读有关佛、道、儒的古代建筑,讲解这些建筑中有关雕塑、佛教名山、佛教寺庙、佛塔、道教名山、道教庙宇、孔庙、关帝庙、武侯祠等方面的建筑知道。小小一本书,带你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 化与智慧。
建筑不仅仅为人类遮风避雨,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在这个精神追求多元化的时代里,城市却充斥着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密集住宅。这些同质化的建筑缺乏灵魂,让人感到厌倦和疲惫,也使城市生活变得空洞乏昧。那么,我们如何看见另一种可能? 在这本书中,托马斯·赫斯维克向我们解答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灾难”的真相——我们的城市正被建造得对人类的体验充满敌意。凭借三十年来设计优美而创新的建筑的经验,以及引用当代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 进展,他深入地分析了我们周围的现代建筑让人生病、感到不快,甚至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并阐述了我们如何才能让建筑 好地造福于人。 在他看来,以人为本且有趣的世界并非遥远的海市蜃楼。通过将人类情感重新放在设计过程的核心,我们所改善的不
内容简介: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 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 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 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
建筑对我来说不是理论、抽象的东西,而是戏剧的空间,是人类情感的容器。 姚仁喜 《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一书为建筑大师姚仁喜的建筑美学随笔集。回顾其30多年的创作行旅,透过“堂奥”“建筑是舞台”“静谧的心”三个中心主题,姚仁喜深入探索建筑与人类情感、戏剧故事、地域自然、历史人文、东方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建筑的禅意与“无为”的内涵。 本书精选14件富有代表性、广受赞誉的建筑作品,如乌镇大剧院、苏州诚品、水月道场、“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等,结合其创作过程中的绘制手稿、设计效果图、细节模型及精美建筑实景图、设计说明等,建筑的表象,融入人类内在的情感,多维度呈现姚仁喜建筑实践中的心境、语境和意境,反映建筑人的内境与外象。 姚仁喜崇尚建筑的“无为”“自然流露”“历史延续”,强调修持一
《闽桥/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福建的古代桥梁,如泉州的洛阳桥、漳州的江东桥、晋江的安平桥、福州的万寿桥、安泰桥;有石桥、木拱桥、石笋桥等;介绍了它们的历史、结构、桥梁工程师以及历代建桥的名家与名桥。《闽桥/中国精致建筑100》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上海的路,大多是改过名的。得名之于愚园的愚园路却奇迹般地自命名起,贯穿于各个时代而未曾易名。究竟是因为得益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雅韵,还是谁都不忍拂逆那一片诗意的园林而成为反文化的罪人?历史总有谜团,但最终,成就了它始终如一的老底子,成就了上海滩上的一个“传奇”。愚园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郊野水乡,经越界筑路(一段在当时的租界内),历载一个世纪的不辍建设,而最终成为当下充满现代性的大都市街区。它复杂、丰富、多层的社会内涵,它的市井文化、弄堂文化、街区商业、大雅大俗等特点都使之成为研究上海市民社会的一个典型样本。而翻开愚园路这部石头大书,通过《愚园路:百年纪念版》总结的荡马路、穿弄堂、入堂奥、听故事、有感悟五步阅读法,我们可以读取上海自东向西的城市生活发展史,找到上海城市建筑风格演
《福建庄寨》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通过精美又史料价值的350张图片、50张测绘图纸,从庄寨新发现、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建筑、装修装饰、防御设置、庄寨实例等角度分析其防御居住并举的山岭。福建庄寨庄寨由庄前山岭、庄墙、庄门等构成,在防御功能方面与福建土楼。 中国防御性乡土建筑——福建庄寨,区别于福建土楼、福建土堡,是一种设计科学、匠作精良、构筑另类、防御完备、居住良好、装饰精美、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中大型土、木、石结构民居。
国家公园是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的一种重要保护地类型。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起步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科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及保护地体系是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从世界国家公园发展概况、中国国家公园理念与方向、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总体规划、国家公园专项规划、国家公园设施设计、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法律体系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共包括七篇三十九章的内容。《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凝聚了编著者多年来在国家公园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规划设计实践,既有关于国家公园理论的探讨,也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实例,期望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对国家公园及保护地管理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及规划设计人员具有的参考价值,为促进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书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 补豫园:对于豫园东部,在保留建成建筑的同时,首先针对已被改为防空洞的水系进行恢复和整治。同时,重新梳理山水池岸、游赏线路、立峰栽植等园林要素,使之能够与其他既存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部分建筑的再造。 构楠园:楠园是陈先生专享独立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说园》等著作中的造园理论与思想。在布局方面,以水池为中心,以假山为主景,山水互映,同时主要建筑隔水对山,主要景点贴水依水,形成总体基调。通过对景强化山高水长的意象,通过隔景,营造了不尽深远的园林空间效果。 复水绘园:根据《水绘园旧址图》《水绘庵记》和园林现状,恢复古城墙,理水筑山,开浚新池,因地制宜布置绿化,以亭台楼阁缀景,推敲园林细部。从而使全园空间结构清晰,
◎时效性强 总结并解读了的政策导向与市场案例,结合法律法规对红筹(VIE)企业回归过程中涉及的外汇、外资管理、红筹结构搭建(包括离岸公司的设立和重组)和拆除、税务及税收筹划、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 ◎指导 同类书籍中首本从基础理论、政策演变、监管实务、案例分析、法律法规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化解读红筹(VIE)企业的历史由来及回归A股的流程及回归过程中监管要点的书籍,体例结构完整,内容具有很强操作性,对一线实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详实案例 选取并分析了目前市场上最典型的红筹(VIE结构)企业回归A股的案例,涵盖红筹(VIE结构)企业回归A股的各种路径,包括A股IPO、借壳上市、挂牌新三板。
这本书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早年出版于1955年,2012年,Hatje Cantz出版社将其再版。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
中国民居作为中国家庭的生活空间,包含多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既有普通的长方形小屋或茅舍,也有占地宏大的宅院、显赫一时的庄园甚至极尽品质的宫殿,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样式组成了中国民居的缤纷图景。本书集中讨论了十七座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展现了千百年来建造的中国民居的精美范例,包括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学者书斋、明代简舍、富商宅邸、清代大院、福建土楼、古城民居等。书中将中国民居看作一种建筑类型,对民居形式的地区差异与民居类型的历史演变进行了鸟瞰式梳理。借助丰富的照片、版刻图画、历史图像、技术图纸,为读者生动地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独具生命力的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