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为所有痴迷古建筑的人打造的 中国古建解剖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学者李乾朗追随梁思成的足迹,踏访考察中国各地古建筑,并用X光一样的透视眼凝视古建筑,用神乎其技的手绘功夫将建筑一一解剖,把每座建筑甚为精妙的部分展露出来。本书汇集了作者30余年的研究精华,以 190幅建筑解剖图 900余幅实景照片 ,重点解读72座著名建筑,涵盖从唐代至明清各个时期的典型样式,包括中国现存蕞古老的佛塔 北魏嵩岳寺塔,现存蕞早的木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五代遗构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长江以南现存蕞古老的木造佛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 五花大殿 隆兴寺摩尼殿, 八大辽构 中的四座 应县木塔、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到福建泉州开元寺,从天津到青海塔尔寺,从晋祠到苏公塔,从嘉峪关到孔
龙、凤、鹤、狮、象、麒麟、螭吻、甪端、蚣蝮 故宫里共有多少种神兽? 故宫神兽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神兽背后有哪些历史演变和文化含义? 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各异的神兽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方式。本书以 强政神兽 消灾神兽 纳福神兽 宠物神兽 四大维度,系统梳理龙、凤、獬豸、甪端等五十余种神兽的隐秘踪迹。 保卫皇权的甪端还可以充当香熏,辟秽清洁的同时营造出仙界的意境;作为万兽之王的犼,不仅能够添瑞气、避妖邪,还肩负监督君王励精图治、明辨是非的使命;水面上欢快地奔跑的海马,是护卫帝王、驱除邪恶的海中战神 全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近400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解读故宫内的神兽及其所展现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日本建筑师长坂常,近年来活跃于世界设计舞台,以蓝瓶咖啡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长坂常针对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 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 的新设计理念;与完全从零开始设计相比,长坂常更多从事建筑空间再造设计,他强调通过改变建筑原有的功用来进行 认知更新 ;同时在建筑和功能性家具中寻找平衡,所谓 半建筑 就是其设计理念的最佳概括。《半建筑Ⅱ:日本建筑设计师长坂常设计理念》是其有感于《半建筑》的出版,通过 认知更新 亲自撰写的姊妹篇,更系统地呈现了其对建筑、家具、人居环境的思考。
《古迹入门》是一本全部以图解形式呈现的台湾古建筑入门书。台湾地区对于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划分方式,大致分为古迹、历史建筑、聚落建筑、纪念建筑等,其中古迹超过1000处,历史建筑更有上千处,已然成为宝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面貌多彩多姿,有三百多年前荷兰人所建的城堡,也有明清时代的古宅、寺庙、城郭,当然也有近代的建筑。每一处古迹都是传奇故事的舞台,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其建筑之美更是艺术的完美表现。为了尽善尽美地呈现这些古建筑,本书精选25处不可错过的古建筑,以剖面、透视、鸟瞰等手法表现出来,并分类归纳观察要诀,图解构造细节、装饰艺术、空间功能,延伸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更是配备800余张手绘图和照片。再加上图文并茂的古迹年表、简明扼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不可错过之古迹的专家评介,《古迹入门》可以成
《中国建筑全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建筑历史、文化、艺术与社会影响的鸿篇巨制。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建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宫殿、庙宇、民居到现代城市建筑,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 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类建筑的建筑风格、构造技术、装饰艺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还深入剖析了中国建筑如何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价值。书中特别强调了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建筑变迁背后的社会动因。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与详实的史料引证,该书展现了从木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古典园林到现代高楼的建筑技术演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映照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此外,该书还深入挖掘了中国建筑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和创
李乾朗是 中国古建筑的知音 ,被誉为台湾古迹的 解码人 。除了丰富的学养与古迹修复经验,他最为人所称道甚至称奇者,是具有一双独到的建筑透视眼,还有神乎其技的手绘功夫。本书汇集了李乾朗手绘的35处台湾经典古建筑,包括少数民族建筑、宅第、寺庙、城塞、书院、牌坊等六大类型,并附有14个延伸观察案例,其中包括台北苐一名刹 艋舺龙山寺,台湾蕞早的文庙建筑 台南孔庙,17世纪荷兰人建造的城堡 淡水红毛城,台湾超有代表性的庭园 林家花园,清代精美大宅 筱云山庄、摘星山庄,台湾苐一座现代高等学堂 理学堂大书院,等等。对于每座建筑,他不仅以剖绘揭露其关键部位,详细标注细部结构名称,而且从历史背景、建造方式、风格特点乃至文化意义等层面进行深入解读。面对一处建筑,他总能选取合适的角度、运用恰当的剖视技法,巧妙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主义者从共识转向纷争,建筑领域在全球开始大肆扩张。《当代建筑22讲》尝试从两个维度 理论与案例 来构建一部全球多元的当代建筑史:一方面,书中系统和透彻地介绍了后现代与当代建筑中的主要的新兴主义、流行风潮和关键的建筑设计师;另一方面,基于全球主义视野,带领读者剖析6大洲20多个地区中当代建筑实践的经典案例。不同的是,本书通过极具穿透力的历史批评意识,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的风格与材料、布局与细部,还原身临其境般的建筑现场,更将建筑置于历史坐标与当代语境中,从更深层与当下的视角讨论了不同地区间建筑的想法从哪里来,又终指向什么,以及当代建筑与天(时代)、地(空间),人(社区)的纠缠与牵连。
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 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 本书是诺曼 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室内设计色彩心理学》旨在将色彩心理学与室内配色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整理并解析设计思维形式,从设计的角度融入色彩心理因素,完善设计思维的心理规律与路径。室内设计师要以人为本,用色彩心理学启发引导设计思路,运用好色彩在室内的搭配规律,从而设计出舒适的空间环境。 全书从感观色彩的基本性质与原理解析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律,运用色彩心理学引导设计师了解色彩与空间的关系,结合东西方色彩观念学习色彩的感性思维模式与理性思维方法来创作室内设计作品,通过色彩的平面、立体、光影的科学应用再现室内设计的情感表达和心理展现,通过在空间中色彩的不同变化创造各种新颖环境,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法,使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更灵活地展现、更多元地应用。色彩的动态应用都是围绕着塑造不同的立体空间和空间的立体
关于日本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鲁迅 跟着浮世绘大师畅游江户,寻访今日东京的昔日名胜!歌川广重是江户时代与葛饰北斋齐名的浮世绘大师,名列 浮世绘三杰 。《名所江户百景》作为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经典,描绘了江户119处地点的四时美景。这一系列画作发行于1856 1859年间,共 120幅,其中118幅出自歌川广重之手,1幅出自二代广重之手。本书完整收录《名所江户百景》版画,而且均为初次印刷的版本,保存状态良好,细腻呈现出不同季节、时令、时间下各处风物的特质。作者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构图、色彩、工艺,到画面中描绘地点的古今面貌,乃至隐含的历史典故、风土民情等,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江户文化图景。同时,本书按图索骥,在今日东京一一寻访画中美景,并在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呈现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特征。明代园林更是融会两宋精细秀美的特点,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然而,如今我们所见的园林建筑,多是清代的遗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挖掘明代文人所写园记与明代史料,用图文诗意地 还原 出11座明代佳园,如 城市山林之巨丽 的弇山园、 中国罕见的几何形园林 的筼筜谷、 林环云拥的大山园 横山草堂、 田野耕读而洒脱自在 的澹圃 王教授运用独特的自然建筑学分析法,既有对单独景观的微观分析,又有宏观视角的解读;同时辅以200余幅精美手绘图,恢弘再现消逝于历史中的明代佳园。
这里有音乐界的大师,马勒、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也有建筑界的明星,奥托 瓦格纳、阿道夫 路斯、汉斯 霍莱茵、蓝天组;还有不朽的克里姆特、席勒 走进《维也纳现场》,共赴一场沉浸式艺术体验之旅。 如果你热爱旅行,热爱艺术,那么你便可以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在音乐之旅中,请尽情摄取维也纳空气中一切有关音乐的浪漫元素。跟随作者走访大大小小的音乐厅、与音乐家有关的教堂、音乐家故居,音乐家之墓、音乐家雕塑,等等,聆听大师的作品,探寻他们的生前轨迹和长眠之所;疲乏时,可以在大师学者们曾经流连的咖啡馆小坐,享用一块特色甜点;也可以在音乐屋或音乐书店,搜罗关于音乐的有趣周边。当然还要去瞻仰克里姆特和席勒的不朽杰作。 在建筑之旅中,我们将逐渐从古典走向现代。穿行于城市的街巷,感受近现代建
究竟是谁,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 银座、浅草寺、新宿、上野公园 这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地标似乎将东京打造成了一个 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明治时期东京曾走向衰微,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在这之后,无数人怀抱梦想,不断尝试、失败、推倒重来,商议、制定银座砖城、市区改善等规划,才一步步建造出今日的 造梦之城 。 在本书作者藤森照信眼中, 东京是一片森林,而且是一片有些过于庞大的森林 。他提供了一种观察东京的崭新方式,将东京这片森林的每一个剖面 无论是下町老街,还是山手皇居,都视作平等的对象。不将东京禁锢于江户传统,也不用未来的视角否定曾经的尝试,他追溯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剖析东京的 骨骼与内脏 ,从而窥探独属这座城市的真实。
蔡军,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本书是关于我国传统匠帮木作营造技艺研究的学术专著。以香山帮为研究对象、以苏州片区、上海片区、无锡与常州片区、宁镇扬片区及杭嘉湖片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建筑中的殿庭、厅堂、亭等为研究载体,探讨香山帮木作营造技艺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渊源和变迁。本书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为对与香山帮木作营造技艺最为相关建筑史料的解读;二为以核心江南各片区为研究地域,探讨香山帮木作营造技艺及其发展源流、各片区与香山帮的关联及其木作营造技艺;三为本研究内容的拓展。本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史料考证、类型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内容翔实、资料充分。适合建筑、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及高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从圆明园、长春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绮春园四大部分对圆明园内的建筑景群做了全景式解读。书中配以上百幅精美细腻的图画,带领读者沉浸式了解圆明园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再现了这座万园之园的宏阔壮美。本书内容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流畅,是国内首本完整系统解读圆明园建筑及其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式读物。
《从乡愁到乡建 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 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 ,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 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 乡愁 到 乡建 的设计学转向。
2005年,私宅设计大师马特 吉伯特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体会设计的强大力量而创立了The Modern House 以设计为主dao的房地产代理公司。The Modern House同时也是出版商和生活方式品牌,仅出售拥有好设计的房屋,鼓励并帮助人们在家里发现美,通过平衡设计要素找到适意的现代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房屋设计的不断发展,马特开始意识到,成功的房屋设计 从构思巧妙的单间公寓到公认的的建筑杰作,都遵循了同样的原则,wan美平衡着五大要素:空间、光线、材料、自然和装饰。 搭配着大量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马特向我们讲述了那些拥有非凡设计的生活空间及其同样不凡的房主的故事,并深刻诠释了如何将空间、光线、材料、自然和装饰这五大要素应用于房屋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对于房屋和居住者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找到自己zhen正喜欢的风格,找到灯
如果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理想的地点建设一所理想的居所,你想要什么样的?你想让这个居所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它又可能是什么风格的? 在这一点上,建筑大师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参考。《理想的居所》选取了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家人以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作为案例,通过其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写和评价,向读者展现居所包容并体现居住者的个性特色,尊重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沟通人与自然的交流等方面的智慧,为读者提供居住美学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