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结合理论与实践,详细描述了决定股权类证券内在价值的现代技术,并演示了如何在和国外市场成功地运用这些技术。本书涵盖了技术分析、基本分析以及众多的估值方法,阐述清晰并由案例驱动,非常适合有动力自学的读者,也适合将它作为一般参考的读者。
本图书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中国人为何喜爱和田玉。对不同产地产状的和田玉进行介绍。从经验和实验室测试两方面,重点介绍不同产地产状和田玉的真假鉴别方法,结合多年的经营实践对和田玉的质量档次评价进行论述探讨,并对各种和田玉饰品进行估价。选购与收藏中的经验之谈,把多年积累的珍贵心得体会奉献给读者,对于和田玉爱好者、收藏者有极大的帮助。
《2016年古董拍卖年鉴》每册书都分为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15年度艺术品的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2015年万余条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喜爱。
有时候,创新是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 博物馆可以有多种方法来保存过去,接触现在,讨论未来。 创造性表达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艺术家所创造的东西,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接受的,以及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被接受的。
本书收录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保利香港、北京匡时、北京翰海等31家世界有名拍卖行在2016年上拍并成交的3800件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拍品的近期新市场数据。本书根据年代、器型与玉质将玉器分成9大类、40余小类,真实记录每一件拍品的名称、年代、拍卖机构、拍卖时间、拍品详情、拍品估价及卖了等确切信息,同时,客观、系统记录中国玉石艺术品在优选拍卖中的发展状况,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拍卖资料,是当前中国极全面、极具参考价值的玉器拍卖年鉴。
本书是我社连续第24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年鉴,是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最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本书为瓷器卷。本书分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23年度瓷器收藏门类的1800多幅图片拍卖纪录,记录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卖了、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拍卖数据成交汇总,收集2023年数万条瓷器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另外读者可以扫码图书封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手机端查阅本书的电子书内容,非常便利读者查询阅读数据。本书出版24年来,凭借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以及各类文博拍卖机构喜爱。
《百面铜镜百首诗》书中所出现的铜镜均于2008年在深圳博物馆展出过,曾与另一位收藏者的铜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镜涵春秋》一书中展现。书中配图丰富,不是专门做这方面研究的人,阅读起来也不会觉得乏味。每面铜镜配一张照片和一张拓片,图上为铜镜纹饰简述(含时代、直径重量和纹饰描述和含义),图下是作者以镜纹含义为意境赋的一首诗,以四言和七律居多,诗中以引用唐诗中典故为主,诗的下面还有对典故的浅释。
介绍南红玛瑙的购买、行情、辨伪及投资的全指南。南红玛瑙是近几年起来的热门宝石,由于其中国红颜色的好彩头,通透富有胶质感的美好质地和相对翡翠、白玉又较亲民的价格,使得入手容易,再加上南红老料的稀少和开采殆尽,使得更多人对南红的购买与投资趋之若鹜。本书从介绍南红的基本知识入手,介绍购买投资南红的方法,近期新的行情讯息,南红雕刻艺术等等,也涉及简单易操作的南红鉴别方法,分级方法,无论是普通人、资历玩家均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南红投资收藏经。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相传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一壶不侍二茶”之说。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如此珍贵。加上紫砂壶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本书延续《说画》《说瓷》《说玉》既有的编辑风格,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深入浅出的准确阐述,全面地剖析紫砂壶的型制、泥料、工艺,以及通过近现代制壶大师最精良的作品,直观清晰地让读者学到紫砂壶的藏鉴技巧。无论是紫砂壶玩家,还是初入门的爱好者,都能从书中收获到最有用的帮助。
《2015古董拍卖年鉴》我社连续第15年出版,该书已是收藏拍卖行业最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以往分瓷器卷、玉器卷、杂项卷、书画卷,今年新增了珠宝翡翠卷,全套共五册。收录了纽约、纳高、伦敦、香港、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天津、重庆、成都、安徽、云南、南京、西安、济南等城市或地区的几十家拍卖公司上百个专场的2014年度拍卖成交记录与拍品图片。本书图录部分保留了原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卖了、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部分原内容缺或不详的,即不注明,书画卷内文条目还有作者姓名、作品形式、创作年代钤印等内容。每册书后还有该门类年度拍卖成交数据汇总。《2015古董拍卖年鉴》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了集中的展示。
本书延续“国家珍宝丛书——说系列”既有的编辑风格,通过作者自身对赏石文化艺术近三十年的研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赏石文化,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启发,比如为什么文人赏石,虽然也是一种摆设,但却有别于石崇、王恺的珊瑚枝之类的财富夸耀。同时也全面地解析了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有的各个石钟和石品的特质,以及收藏必须的知识储备和收藏购选误区等要点。可以说赏石艺术是现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专享盛况胜过古人的项目。本书稿还通过诸多精良的收藏及作品,直观清晰地让读者学到赏石的藏鉴技巧。相信无论是资深玩家,还是初入门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收获到最有用的帮助。
中国玉石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玉石除了玉质特征和玉雕文化渊源外,最基本的特点是地域性。中国玉矿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随着地质学的发展,近年来又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新的玉种,极大丰富了“中国玉石”的品类。本书将从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华东、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港澳台)为空间线索,系统整理各大玉种的分布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当代视角考察玉文化的源流,并对“中国玉石”矿源和工艺制作现状做简明评析,引领读者以进入中国玉石的“全景”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