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寰先生从师田兆麟、吴图南、石明等太极大家,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创立了大道太极,侧重从悟道而非武功的角度练习太极拳。经过数十年的研练,形成了由无极站桩功入手,求松、求静、继而求空悟道的独特修炼理论与实践体系。 这套修炼体系包括无极站桩功、松功、拳架、推手、散手等内容,训练设置围绕悟道展开,故而在技术要求、修炼心法上颇具独特性,与一般太极练法有明显差异,对于有志于养生、悟道的太极拳爱好者,有较大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是在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主要介绍了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的评述文章。书中配以古朴的示意图,以描绘动作运行方式,阐释拳理。
本书是被誉为 太极泰斗 的吴图南的作品集,由吴图南的外甥章学楷先生整理。 全书分为五章。国术与太极拳概论部分讲述了太极拳的传承历史、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部分讲解了每一招式的练法、用法,均有详细 姿势说明 应用说明 。太极功部分披露了外界鲜见的 用架序稿 。吴图南的 太极功 推手 用架 是其太极拳修为中的精华,也是最为太极拳爱好者追捧的。 此外,章学楷先生保存吴图南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珍贵录音磁带,此次修复、转存为数字信号,读者可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本书基于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拳架的技法、劲力特点,糅合为一套包含28个式子、符合人肢体结构的太极拳传授与训练系统。作者主张在 肢体运动 的范畴解释太极拳,提出 肢体的运动平衡 骨架的运动规范 等训练原则,并一以贯之地述清太极拳的要领点拨、实战用法以及训练定量,以达强身、自卫之目的。
本书是台湾著名武术家徐纪撰写的关于八极拳的专业性综合图书。上篇为武术概论,着重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入手,讲述武术通用的基本理论体系,如基本功的作用、套路的意义、实战的要求等。下篇讲述刘云樵这一脉八极拳的起源、理法功架、实战技术。 通过阅读本书中所述的八极拳的渊源及基本练习程序,初学者可览其概貌,端正初习武术的思想,避免基本习武误区。 随文二维码,扫描可免费观看学练视频,总计约2小时,可辅助读者完成八极拳从桩功、内功、套路到实战的全体系训练。 课程二维码,扫描可参加14小时的精讲课程,使拳艺得到精进与提高。
本书为万周迎对太极文化研学的大成之集,涵盖太极文化、历史、内功、拳论、养生、功法与练法等方面。披露了 8 字磨盘桩、鹿回头、壁虎功等独家基本功,图解传统陈式太极拳83式的势法要领。本书是《非视觉太极 太极拳劲意图解》的姊妹篇。
本书以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为纲,对传统太极拳传承中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方法,给出明确、严谨的解释和训练标准,是太极拳练习者可以直接用于对照实践的指导手册。全书四卷本,本册为第壹卷 承道篇。 壹 承道篇 阐述太极拳 非先天自然之能 的求道、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贯穿于完整训练体系中的指导原则。反对神秘主义和夸夸其谈,以现代语言讲解学习太极拳的正确方法。 贰 躬行篇 正确、精准的训练方法是不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保证,以大量具体的实践实例讲述太极拳身法要求、技术技击、内功训练、桩功动功及其它辅助训练。 叁 述真篇 懂劲是太极拳的真正门槛,从大量的接触性训练中,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之理;而太极拳器械训练往往也超越器械本身的意义,是对徒手太极拳训练的补充。 肆 诚修篇 太极拳训练的*阶段,以实战技击为核心,
本书以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为纲,对传统太极拳传承中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方法,给出明确、严谨的解释和训练标准,是太极拳练习者可以直接用于对照实践的指导手册。全书四卷本,本册为第肆卷 诚修篇。 壹 承道篇 阐述太极拳 非先天自然之能 的求道、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贯穿于完整训练体系中的指导原则。反对神秘主义和夸夸其谈,以现代语言讲解学习太极拳的正确方法。 贰 躬行篇 正确、精准的训练方法是不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保证,以大量具体的实践实例讲述太极拳身法要求、技术技击、内功训练、桩功动功及其它辅助训练。 叁 述真篇 懂劲是太极拳的真正门槛,从大量的接触性训练中,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之理;而太极拳器械训练往往也超越器械本身的意义,是对徒手太极拳训练的补充。 肆 诚修篇 太极拳训练的*阶段,以实战技击为核心,
陈鑫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在太极拳界具有重要地位,本书披露的是陈鑫的侄孙陈金鳌遗留的编著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抄本记录了陈式太极拳64个完整动作,并有陈金鳌亲自示范的拳式照片。 书中结合易经阐释太极拳理,结合经络学说阐明太极缠丝劲,系统阐明陈式太极拳64式套路练法。相较于陈鑫后人修订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书述理更加简明,包含陈鑫、陈金鳌两代大师的心血,可供武术爱好者、研究者、太极拳练习者阅读或收藏。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尊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经数代传承于蒋发。蒋发传入赵堡后,在赵堡村内六代单传,到陈清平宗师开始传于世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都由师父口传身授。 赵堡太极拳具有独特的拳理拳法,有着完整的习练体系和独特的习练方法。但由于赵堡镇有 赵堡太极拳不出村 的村规,社会对赵堡太极拳的了解较少。以王海洲为代表的赵堡太极拳传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村规,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弘扬和传播赵堡太极拳,并出版了大量赵堡太极拳方面的书籍,掀起了习练赵堡太极拳的热潮。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赵堡太极拳108式正宗拳架,并对赵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独特练法、宗师言传身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杨澄甫武学辑注 太极拳使用法》是 武学名家典籍 丛书之一,为杨澄甫于民国年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开山之作,阐明了杨式太极拳练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可惜仓促出版,原书有不少讹漏。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与理解杨式太极拳堂奥及练法、用法,特以《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2月初版为底本,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
太极拳于民国期间从北京名扬全国,继而广播海外,但长久以来,供爱好者学习、研究者研究的严谨的太极拳史专著实属缺乏。本书作者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爬梳太极拳传承脉络,囊括几乎所有太极拳流派,在时间纵轴与空间横纵上严谨取材,尽可能复原太极拳传序的骨骼与血脉,记录太极拳门人百年起落沉浮。 太极拳练习者,既可以将本书作为寻师访友的线索,又可从书中随处读到太极大家们关于拳艺的字字玄机。对传统武术历史研究者而言,本书又是不可多得的重磅参考。
陈式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为基础创编而成;符合人体结构、遵循自然规律,疏通筋络循环,灵活四肢百骸,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风格突出,招式考究,动静相宜,体式优美,符合竞赛之需,适应现代人学练。
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如果从思想上并不能理解、接受传统武术的理论,总想用 西方体育理论 去解析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好比国人用汉语的谐音字去标注外语单词,自然不可能真实、准确地掌握传统武术的实质和标准,更别提把具体的功法和技法修炼到位了。 作者有幸追随了几位内家明师,接触了有系统传承的内家学术体系,亲身体验了有层次、有方法、有标准、有校验的内家武术训练,后又经过近二十年教学相长的积累和沉淀,逐步整理出了一套内家功夫实修实证的训练体系。于是,他决心撰写一本普通人、圈外人也能看懂的,关于内家武学修炼常识的 科普读物 ,以飨大众。
本书为著名武术家马国兴先生遗稿,由崔虎刚先生整理,是关于太极拳经典拳论 三十二目 的详细解读。全书分三个部分,分别对太极拳的经典拳论 杨谱:清代杨氏传钞老谱 牛谱: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 宋谱: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 做以题解和逐句解读。 马国兴先生的解读和注释以阐明原谱的武术技术为主,兼述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练武、教拳经验,把拳谱中所载的技术要点落在了训练实处,是不可多得的拳谱注解读本。
九宫八卦拳与世传各派八卦掌截然不同。 此拳系道门内传授,每代仅传徒二人,均系师父老年传艺。杨树藩的师父杨子君即由段道爷传授。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世事变幻,杨子君隐入市井,见杨树藩聪颖坚毅,传艺于杨树藩。这也是此术首次传入民间。 九宫八卦拳练养兼备、古朴简约、崇尚实用,其独门练功法、九宫八卦拳术、缠身刀和乾坤棒等器械、养生功,式少趟短,极为精炼,练之即可体会 轴动身起转八方 的武学真谛。 视频付费说明: 本书所附二维码视频,除几个可免费试看之外,其他为付费视频。 书中内容完整,读者通过学习图文内容即可掌握练习方法。视频属于额外附加内容,读者可选购学习。
孙式太极拳道功由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后经孙剑云先生带领弟子进一步完善,历经数十年的纯功打造与精心设计。 1992 年至2003 年,张大辉师从孙剑云先生研习孙式三拳三剑,在辅助剑云先生整理孙式太极拳道功的过程中,得窥孙式武学之堂奥。三十年来,他远离江湖庙堂纷争,潜心探索武学真知。蒙古密法的家学渊源、会通文理的学术背景,令其对孙式武学体系有独到而富含深蕴的阐释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