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特 霍顿把一生献给了舞蹈和剧场。在当时美国的舞蹈艺术中心纽约之外,霍顿成就了自己的 奇迹 。1929年前往洛杉矶后,他扎根于美国西海岸直至去世,创立了美国最早的融合多族裔舞者的舞团,其开创的现代舞技术体系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 霍顿技术包含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它通过强化、拉伸和重塑肢体,精进舞者技艺,使舞者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舞蹈。 特定术语是霍顿技术的基础,理解它们对于深入本书非常重要。正式舞蹈动作前的准备动作适用于各个技术层次的学习者,帮助他们适应霍顿技术训练。本书从时序和肢体部位两方面分解详析每个技术动作;为动作特别配置的照片和插画准确呈现了身体在空间中的线条、形态及走向,用以辅助文字阐述。
山西民间舞蹈是在山西自然环境和独特历史背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本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山西民间舞蹈生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运用拉班动作科学原理和 体现 的研究方法,聚焦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的语言,对不同区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舞具、服饰、妆扮、音乐、场图等语言符号进行剖析,考察其在山西文化地理作用下的历史演变及语言特征,闸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语言的文化源地、扩散与流变,揭示和解释民间舞蹈语言与地域文化地理的关系。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稿件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如李正一、孙光言、王克芬等,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李莘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从民族、社会、舞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舞蹈传承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全书包括六篇论文:《中国当代舞剧音乐评述》总结了当代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对中国舞剧音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舞台化范式》以民间实例探讨舞蹈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实践。《舞蹈音乐创作访谈个案》以个案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舞蹈音乐创作的思考。《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异质文化表达困境》探讨了如何使民族的音乐表达 走出去 ,世界的音乐表达 走进来 。《城市化进程中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异》分析了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环境中变动和传承。《问题的核心在于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讨论了政府、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保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长江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特别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揭示了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川渝、荆楚、吴越文化区传统舞蹈之间持续、渐进、双向、再造的文化互动关系,分析了各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对现存舞蹈形态造成的影响,指出长江流域民族舞蹈系出同源、异曲同工与紧密互动的样态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融合了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与价值认同,终形成 多元一体 的文化格局。
本书是研究“民间舞蹈艺术与文化传承”的专著,对不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传承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对中国民间舞蹈所涵盖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阐释,对民间舞蹈的从业者和相关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全书涵盖了:中国民间舞蹈概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阐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达、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民间舞蹈、农牧文化与藏族民间舞蹈、绿洲文化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融合与发展等内容。
《舞蹈理论与艺术欣赏》一书,在内容编排上共设置六章:第一章作为本书论述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阐释舞蹈的分类与结构、舞蹈的特征与功能、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第二章探讨舞蹈的美学理论,内容包括舞蹈文化与美学思想、舞蹈美学逻辑与构成、传统美学与舞蹈创编;第三章论述舞蹈的创作理论,内容涵盖舞蹈的术语与创作基础、舞蹈创作的空间与时间、舞蹈创作中的艺术手法;第四章分析舞蹈的表演理论,内容涉及舞蹈表演的本质与性质、舞蹈表演的想象与情境、舞蹈表演的动作与情感;第五章是舞蹈艺术欣赏及方法;第六章突出实践性,研究了古典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当代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全书既有舞蹈的多元理论知识阐述,又有舞蹈艺术欣赏的策略实践,力求为推动舞蹈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注重专业性和
这是一本关于国际标准舞艺术教育方面的指导用书,其内容不仅涵盖了国标舞技术标准、训练标准、竞赛规则等基础知识,还包含了国标舞的教学理论与技术方法。本书既有理论论述,也有实操步骤与方法的介绍,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进而使该书内容更具突破性与拓展性、应用性与实用性。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舞蹈的文化与审美,以期展现中国古代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全书开篇即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详尽介绍,为读者构建了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基本框架;随后,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舞蹈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引领读者进一步探索其文化深度;接着,通过对汉唐、宋代、明清各时期舞蹈特点的细致分析,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最后,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舞蹈的形象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通过对舞蹈形象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其艺术价值,还深入剖析了其蕴含的情感价值,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排舞运动(附光盘)》作者李遵围绕排舞运动的概念、特点、分类、风格、术语、舞谱、创编、教学、竞赛等问题的展开撰写。书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其一, 性地总结归纳了排舞运动的基本术语,以简明扼要的词汇,准确形象地反映出排舞的舞步形式和技术特征。其二,整理梳理了排舞运动舞谱,明确了编写舞谱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向国际排舞协会申报新曲目的方法,对普及和推广排舞运动,进而促使我国排舞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其三,重点介绍了当前的经典排舞曲目,鲜见性地采用步点图的方式,不仅明示了舞步线路,还指出了舞者的重心变化,便于读者的学习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