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李莘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从民族、社会、舞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舞蹈传承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全书包括六篇论文:《中国当代舞剧音乐评述》总结了当代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对中国舞剧音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舞台化范式》以民间实例探讨舞蹈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实践。《舞蹈音乐创作访谈个案》以个案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舞蹈音乐创作的思考。《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异质文化表达困境》探讨了如何使民族的音乐表达 走出去 ,世界的音乐表达 走进来 。《城市化进程中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异》分析了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环境中变动和传承。《问题的核心在于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讨论了政府、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保
.
本书从中国舞蹈概述出发,对原始时期、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的中国舞蹈艺术进行深度探讨,在文化史的视角下审视中国舞蹈艺术,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以及加强人们的舞蹈功底和文化艺术素养至关重要。
本教程选取小学1 2年级16首古诗,采用读诗、吟唱、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打通诗歌、音乐、舞蹈的界线,让孩子熏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吸收到身体里,借用中华传统文化来进行美育教育,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本书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选取了与身心舞动关系密切的动作分析内容——身体使用、空间使用、肌肉张力流节奏、肌肉张力流特性、内驱力、方向性动作与塑形,以此为基础架构身心舞动练习。第一章绪论、第五章肌肉张力流特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古典芭蕾与欧美现代舞的产生与发展、舞蹈形态、风格和内涵等, 并结合具体作品的历史背景、表现内容、精彩舞段等方面展开剖析, 以期通过对舞蹈形态分析的关注, 使这门课程成为舞蹈理论课的一个基石, 也是学生进入舞蹈文化认知领域的一块敲门砖。
本书整理了80余首羌族歌曲, 涉及羌族年歌、酒歌、舞歌以及深受羌族人民喜爱的其他形式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羌族文化代表性、标志性, 影响力大。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 根据遗存情况, 在村寨录音的基础上记谱、记词, 并翻译成汉语和羌族拼音文字。本书的出版, 对推广羌族音乐文化, 丰富羌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及促进羌族地区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经济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将以民间舞为主体来阐述中国民间舞的编创与教学研究。首先讲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念、形式及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并对教学的一般性进行了研究。其次对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体现出的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结合现状阐述了民间舞编创的要素与技法、形式等。最后结合现代舞,文化融合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间舞的发展趋势。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体例完整,逻辑性强,可作为舞蹈爱好者及舞蹈教育工作者参考用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舞蹈概论、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目的、舞蹈学生的身心发展、舞蹈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芭蕾舞训练、古典舞训练。
《舞蹈美学体系的理论建构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舞蹈关学的多层面,构建一个深刻而丰富的理论框架,旨在为舞蹈艺术的理解、鉴赏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分为八章,每一章都深入探讨舞蹈美学的各个侧面。从舞蹈的历史和发展、美学理论与舞蹈的互动、舞蹈的哲学基础、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观念,到舞蹈美学在教育、创作和实践中的应用,再到舞蹈美学体系的构建,以及舞蹈美学的实际应用与创新。每一章将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舞蹈关学的多维面貌。 本书能够为舞蹈爱好者、教育者、艺术家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工具,激发其对舞蹈之关的更深层次探索,引领读者进入舞蹈美学的精彩世界。
本书是第一部问世的契诃夫表演训练法专著,1953年以英语在美国首次出版,至今已被译为俄、德、法、西、日等十几种语言,成为该训练法流传最广的经典版本。契诃夫的方法强调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绪记忆,借助外部表达通往演员的潜意识,以获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书正是让演员们能够清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指导手册。作者在书中不仅提出了表演的观念与心法,还通过17个练习和10个即兴表演示例训练身体与想象力,向演员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方法派的训练,帮助他们“捕捉”变幻莫测的灵感,实现“演技自由”。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通过舞蹈,我们可窥见民族的历史的与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的部分。中国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历史,形式多样,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其间还讲述了历一些与舞蹈有关的人物、事件,内容活泼,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