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的档案材料为基础,阐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生产的增长和集中、垄断的发展、银行与工业的融合以及经济危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等问题,全面论述了俄国金融资本起源时期的历史,分析了外国投资在俄国生产和资本集中过程中的作用,探究了俄国与西欧金融资本起源的异同,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规律和特征。本书深入剖析了俄国金融资本究竟产生于何时、以何种形式存在以及为何扎根于俄国,并从历史的层面和视角探析了金融资本的逻辑,有助于读者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在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本书探讨了当前全球货币体系的构造、特点及其缺陷,并对与之伴随的美式全球化的兴衰,提供了独到的理论解释。此外,本书分别从政治和人口角度探讨了利率曲线的短端和远端定价机理,并对货币国际化和汇率波动提出了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货币份额幂律、债务定价币种、人口春秋比、汇率定价机理……书中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视角、新主张,将为读者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世界金融新秩序》立足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汇集全球60余位*话语权的诺奖得主、经济学家、央行行长、政府官员,深入浅出地分析当今国际形势,聚焦国际金融体系重建、金融危机、G20与中国、区域机构与新兴市场、储备货币多极化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改革、美元本位与中国角色等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等国际组织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中国与世界经济、中国与G20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中国国内经济改革也日益深化,进入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在聚焦国际问题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解读当下改革热点,预判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助力世界经济再出发。
《货币与强制》系统地探讨了国家如何运用金融权力(“货币”)来实现其政治目标(“强制”)。作者认为,国家通过三种货币方式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货币操纵、金融依附和系统扰乱。作者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原理,探讨了它们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目标、汇率制度对这些政策工具的影响等、国家为什么有时会拒绝使用货币-金融权力来实现政治目标,并用较为详尽的案例支持《货币与强制》的观点。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产生根源和发展历程,否定了仅仅把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失误以及某些外部因素的冲击这样的简单论点。同时,全书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生产趋向于全球化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却依旧,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未变。国际金融危机正是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全书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冲击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当下发达资本主义逆潮流而动的趋势,如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日本社会右倾转向等趋势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给出了深刻而颇有见地的解读。它的出版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社会效益。
《通胀成就美国(用货币与负债铸造的美国梦)》作者克里斯托弗·惠伦对金融史和美国如何一路走过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来到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精彩而深刻的讲述,为我们解释了美国是如何用货币和债务构筑起“美国梦”的。作者还提醒我们:毫无限度地追求美国梦,就会令明天变得更加渺茫。为了实现“美国梦”,美国国民中出现了攀比之风。但是因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大多数美国民众的收入无法支撑理想中的生活。于是,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应运而生,也就是家庭采用入不敷出的方式进行消费。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的繁荣,引发了私有家庭债务的巨大增长。家庭的超前消费行为又得到了金融部门不断增加的杠杆的支持,在金融自由化趋势的推动下,进一步导致了毒害性金融创新的大爆发、次债金融的兴起,以及影子银行的壮大。然而,当私有债务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本书凝聚了北美、欧洲以及中国学者们为期两年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维度深入阐述了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新的诉求、自身能力以及新的角色。围绕本书主题,多名中外专家对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的金融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治理中的中国等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从经济、金融、货币以及政治视角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融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背景、原因、障碍、途径和影响等。
本研究旨在对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特征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一研究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新型金融危机的特点、机制和路径进行归纳和总结,重建关于现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根据新型金融危机的理论启示和经济影响,结合危机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将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置于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框架下进行研究。
作为准确预见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在这本书中,《纽约时报》书作者彼得?希夫以极具说服力和挑战性的言辞阐述了美国是如何陷入泥潭的,以及怎样才能逃出这个泥潭。希夫告诉我们,美国正在变成一个由政府吹起来的大泡沫,一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行将破裂的泡沫……美国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灾难性结局。希夫指出,当数十亿美元刺激性资金注入已没有造血功能的经济体时,只会造就一个更深不可测的陷阱:美国政府只会更无所顾忌地开支,但却找不到寻找偿还债务的财富之源。终,美国人将举步维艰,国家也将面临破产边缘。彼得·希夫认为,整个美国正在崩溃的边缘,前方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美国脚下的这条道路将通往一场万劫不复的货币与主权债务危机,这场危机将彻底摧毁美国,让绝大多数人美国人陷入贫困。他以犀利的眼
本书是一部解读金融危机、准确的大师级著作,也是一部影响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启示录。作者舍弃了连篇累牍的道理,而是如同一个历史的旁观者,立足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独特见解,进行沙盘推演式的复盘和梳理,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向读者娓娓道来,将应对政策分析得丝丝入扣。布林德教授在他反思和设计的这场时光之旅中,并没有平分笔墨,而是有重点地详述了一些关键事件,其中的亮点包括:雷曼事件、美联储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选择,以及美国各界对美国政府、美联储和救助政策的质疑等,让人印象深刻。布林德教授抱持着美国现代金融监管者的务实心态,以丰富的金融经验、独特的视角、精准的手资料与数据,真实地描述了金融危机的全貌和美国政府的救助行动,其中对央行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分析尤见功力,而他总结的金融十诫和政策制定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