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出版西方经济学名著,如以l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行《富国策》[英国经济学家H.福西特(1833~1884)《政治经济学指南》(1863年)中译本]为开端,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回顾这段不算很长然而曲折的历程,不难看出它同中国社会百多年来的巨大深刻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思想界特别是经济思想界潮流和走向的某种折射和反映。单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西方经济学名著的翻译出版来说,窃以为明显呈现出各有特点的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间,翻译出版西方经济学著作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其宗旨在于提供批判的对象和资料。对于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可避免发生及其长短是非,人们的看法和评价可能不尽一致,但此种局面不能再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出版进入到一个新
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圣经》”“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至今距它首次出版已有二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距我国个中文译本——严复译的《原富》也已有一百多年了,然而时间却把亚当·斯密的这部经济学巨著打磨得愈加璀璨。《国富论》一书的中心任务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国民富裕的目的。全书共有五个篇章,分为上、下两部。在序言中,亚当·斯密概括讲述了对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接下来的五篇中,他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为分工而引起交换,从而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充分系统地论述了
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而后,它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等。也曾说:“《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现代的经济研究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有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必须参考借鉴它。 在《国富论》中,作者首次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的产生、分配、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认为人类的利己动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经济的前进。同时也强调,政府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并给予贸易自由的发展。 本书邀请资深经济学专家对原著进行了浓缩,保留了作者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本书选配了420幅精美彩色插图,将原著与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供读者品鉴。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与逻辑方法》第1版出版于1857年,是作者年授课的讲稿。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经过作者补充和完善了一些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的特征与逻辑方法》第2版。凯尔恩斯的这部著作是自约翰 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问世以来对形成英国学派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具有重大贡献的著作。他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几乎可以与大卫 李嘉图和穆勒的工作相提并论。
☆胡萝卜原本是白色的,没有荷兰对西班牙统治者的反抗,就没有现在占据主导的橙色品种? ☆牛肉制品的工业化,如何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消弭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 ☆秋葵丰富了新大陆的美食清单,但也成为殖民扩张的标志,资本主义真的如自由市场经济学家所说的能够带来自由吗? ☆香蕉是如何被美国跨国公司利用以操控拉丁美洲的经济、政治,甚至发起政变和大屠杀的?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商业周期问题”讲述了经验观察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关系、统计在理论验证中的应用、商业周期理论的主要分类等。第二章“商业周期的非货币理论”研究了相对价格机制的基本功能、心理学理论等。第三章“商业周期的货币理论”分析了商业周期货币理论的主要任务、货币数量变化对生产结构的影响、对货币理论的批评等。第四章“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里包含外生和内生货币理论、新增信贷的实际来源、信贷扩张的过程及其停止等内容。第五章“商业周期理论有待解决的问题”讲述了自然利率波动的意义、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等。
《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是根据对中国东部, 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 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 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 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由屠明将主编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主编的《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引爆农业产业结构变革)》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实业,从其自身的研究和工作实践出发,以实例深入浅出地对“互联网对农业将能产生、怎样产生、产生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一一进行了解析。利用互联网+来对农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一定的讨论。但究竟应该怎么做、入手点和抓手在哪里、各项工作有无轻重缓急?清华大学的两岸发展研究院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组织了一批大陆和台湾的专家学者,利用“众智”的方式,尝试对这些个问题进行梳理和回答,本书就是一个具体的成果。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本书通过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作者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9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关
按教材局要求,我们对2012年版《经济政治与社会》进行了内容修订,大纲及章节不变,请张雷声教授对全书做了详细的修订方案,删除了旧资料、数据和案例,并且根据十九大精神及宪法修正案对本书中相关内容做了修订和增补。本次修订版于3月向教材局送审,同时请张雷声教材对修订后稿件审读。预计6月中旬专家组能将审读意见返回。
本书是关于《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学习辅导读本,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书中适时回应了人们关于省“十四五”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发展远景的困惑疑虑,包括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建设创新强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大建设项目和省级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结合民生实事,帮助人们更好理解“十四五”规划与自身的密切关联,激励人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建设发展中。全书融理论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论述准确严谨,行文通俗易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本书通过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作者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创新发展与科学扬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几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分歧》的论文还对包括股份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确阐释我国提出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此外,还有经济危机、公共产品、经济学国际化等。这些同样都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经济学的错误理论划清界限。不在这样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辨明是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就会大打折扣。
“合理性”是解读韦伯学术话语的关键性概念。作为对社会行动类型的一种规定,“合理性”既包含着对于*的价值与信仰的诉求,又包含着对各种具体的目标的达成及实现目标之手段的效用性考量。在韦伯看来,用以考量手段之切当程度的合理性无力于做出关于何种目的是合理的判断,而在诸多可能目的之间进行效用与成本权衡的合理性与一心践行某种*价值和信仰的合理性也是相互排斥的,合理性概念的内在分裂是造成现代社会价值困境的根源。“现代性”问题其实从元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韦伯虽然指明了价值多元和道德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缺失是世界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但他仍冀望于个体自身承担起道德选择的重任,在形式合理性的压迫下坚持可以真诚委身的“信念”,成就一种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