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全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首先从中国伟大而丰富的转型经济实践中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制度分析、边际分析、无差异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中国家庭、中国市场和中国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最后归结到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公平和经济增长。全书突出了对国有企业、农户家庭、平台垄断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分析,以此来说明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在脱贫基础上振兴乡村,建立竞争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有为政府。
本书是 西方供给侧经济学经典译丛 之一。 本集子主要检视了 供给经济学 *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从思想层面而不是情绪层面进行了政策评价。读者看完本集子后,也许会对各种质疑供给侧经济政策效果并真相提出补救方法的观点留下好的印象。对当前我国中央提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拉凯什·V.沃赫拉在本书中为学习和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路。他逆转了传统的主题排列顺序,先从数学上比较简单的主题开始讨论,再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主题。本书先从垄断问题入手,因为它只需要用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快速增加和势力壮大,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层面, 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这可能是因为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会受到一个 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机构投资者存在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在其自身特征、投资行为、目的偏好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异质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关于机构投资者和代理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些,但对于机构持股是否参与公司治理,增加还是降低代理成本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且 大部分在研究时候并没有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区分,或者仅研究对股权代理成
本书在提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问题的研究背景之后,对部门价格粘性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响应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搭建出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随后,对我国货币金融环境和货币信贷政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承担着既要兼顾总量,又要进行结构调控的重任,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难度较高。在实证研究中,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我国行业价格粘性进行了测度。其中,有效性的判断侧重于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调控功能和长短期利率之间的传导效率。然而价格粘性则着眼于中观层面,分类测算了不同行业的价格粘性指标,判断了行业价格粘性高低所依赖的制度条件与行业特征,并对行业价格粘性与总量价格粘性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然后,构建价格粘性与货币政策存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货币传导
本书一方面从理论出发,论证了资本、空间、权力三者的有机联系,将资本空间定义为一种以无限增殖为目的的权力关系空间,指出资本空间 不是“价值无涉”的,其中包含着新自由主义的霸权逻辑;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将资本空间的概念与乡村城镇化、城市空间规划以及 经济贸易相联系,探讨了其中的空间正义等伦理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并指出资本空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将资本空间及其生产置于社会主义的框架之内严加管理,从而将两极分化置于可控制的范围内;我们不应逃避,而应直面资本空间,将其增长方式从“无意识”增长转向“有意识”增长,让其走上服务于民的轨道上来。
随着“元宇宙”、Web3.0、NFT(非同质化代币)的兴起,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组织、 由用户自我掌控的去中心化互联网络时代正在到来,去中心化金融就是这个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 去中心化金融,通俗的理解就是指通过智能合约代替金融契约,提供了一系列去中心化的金融应用。近年来,大量资本流向比特币、以太坊这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加密资产,去中心化的借贷、资产交易、保险、支付等创新不断涌现。有了去中心化金融,人们就可以在不依靠传统金融机构、交易所等“中心化实体”的情境下使用诸多金融服务。本书详细阐述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场景等内容,是由浅入深、全面了解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目。
本书将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从理论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研究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首先,结合已有研究,界定了社会资本和区域社会资本,构建了包含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的区域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其次,分投入品、功能性和制度性三重属性,研究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以中国省级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有无影响”“如何影响”“何时影响”三大现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