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逐渐下降,并呈现出将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有效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亦即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实际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的政策实践已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审视。在本书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分析了导致利率下行的诸多原因,并结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实践例证,深入探讨了低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实际影响。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本书是萨缪尔森先生的绝笔《宏观经济学》19 版的双语注疏版。《宏观经济学》19 版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是有史以来发行量*、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本书在经历了前18个版本的积累和沉淀后,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及数据。以此为基础,为了让广大读者对萨翁经典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添加了词句解释和注疏 既有译者对标题和难懂的词句的中文注释,也有译者对英文原文中的语言、原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经济学家和企业等的注疏。 《宏观经济学》19 版注疏本共17章,包括消费与投资、商业周期与总需求、货币与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与经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挑战以及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失业、通货膨胀等。每章都有译者的详尽注释和精彩注疏。
“公式和方程背得再熟,考试过后多半还是烟消 云散;相反,几何关系掌握以后,就不容易忘记。” 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主编的“图解经济学丛书”自出 版以来,受到国内经济学专业师生和对经济学感兴趣 的社会读者的广泛欢迎。《图解宏观经济学(修订版) 》是在作者徐现祥,为岭南学院本科生讲授“宏观经 济学”和多年教学实践积累基础上撰写的。 本书追求读者友好,由浅入深地把宏观经济学里 的两大传统——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紧密结 合”起来,把宏观经济学中要紧的“筋骨”几何地 勾勒出来,以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为核心,系统阐述 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作者首先阐述总供给曲线背 后的经济学故事,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为什么会不 断向右平移?这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范畴,重点介 绍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近几年, 《资本论》研究越来越热, 和 社科基金的很多重大重点项目都与《资本论》研究相关,相关研究论文、专著,以及高校中硕士博士论文,《资本论》相关研究也呈逐步上升趋势。本丛书是作者 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辅助成果,作者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前沿论著,挑选其中的学术精品,汇编成书,拟于2020年交稿,2021年出版。 “《资本论》研究前沿译丛”围绕《资本论》研究相关议题,以学术研究的视角,汇编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 成果,对于开拓 《资本论》研究视域,推进当前 《资本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规避金融风险已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信用风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风险,对它的度量和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构建反映宏观经济对信用风险影响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其二是探讨随机波动率风险对公司债券定价和信用风险度量的影响;其三是考虑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奇异期权的定价问题,该期权主要用于可转债和保险类信用产品的度量和管理。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进行信用风险度量具有理论上的参考作用,同时对信用风险管理实务也具有借鉴意义。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困惑着经济学家们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本 伯南克甚至将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 宏观经济学圣杯 。但是1990年至2005年的日本大衰退通过证明在传统对策明显失效的同时,一个处于后泡沫期的经济体将会陷入长期衰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决定性的线索。这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不仅解明了美国大萧条与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时也为那些正在与后泡沫期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会计准则的动态评估是对会计准则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由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因此会计准则的调整和变化模式也会有所不同。通过会计准则的有效评价,判断一项会计准则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该项会计准则是继续实施还是调整终结,调整一项准则往往是新会计准则的开始,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终结不仅是结束,也意味着修正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