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指出了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的本质、内涵与特点,强调了低空经济的全球战略定位及其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协调关系,指明了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详细对比了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指出了低空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管理对当前及未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全球经济现状下低空经济的政策引导和布局,探讨了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发展规划、技术革新和风险;重点介绍了工业级无人机、eVTOL、有人驾驶通航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系统,并讨论了 AI 低空飞行器 赋能千行百业的情况;根据低空经济的行业特征提出了人才需求,分享了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目标,给出了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和个人参与低空经济建设的建议。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刻认识低空经济的本质、内涵与特点,全
本书以《中共中央 本书是记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及发展历程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从18个特区独具特色、敢为天下先的方面,记录了深圳四十年的筚路蓝缕、沧海桑田,从南海边的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辉道路和历程,涵盖了金融、法治、科技、生态环保、基建等多个先进领域,向全世界展示了深圳发展奇迹,这也是中国力量、中国实力之所在。本书的重点是波澜壮阔的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敢闯经验和锐意改革和创新,其中,记录了特区建设过程中曾经有过的困惑和彷徨,还有破釜沉舟般奋进和重铸辉煌的历程。这些深圳故事,诠释了前进中中国道路的逻辑;重寻改革开放的足迹,不忘初心,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进的动力。 本书于202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出版。
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了一期山东专辑。杂志封面醒目写着七个大字:山东,中国的缩影。 重读山东,可以一窥中国的现代化成就。 这片傍山靠海、地图形状呈雄鹰壮的齐鲁大地,是孔子的诞生地,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多年来,山东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地和引领者,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示范镇。 山东是土改的探索者和现代农业强省,东明县联产承包比凤阳还要早半年,而当下寿光是中国的菜篮子。 山东是工业经济的先行者和品牌经济强省。诞生了像海尔、海信、潍柴、魏桥、浪潮等众多知名品牌,涌现出了像张瑞敏、周厚健、谭旭光、张士平、孙丕恕等一批厚实、低调、保守而又开放的鲁商明星。海尔管理哲学还走上哈佛课堂,成为世界企业的学习案例。 青岛、烟台、济南、淄博、威海等16个地市,在不同行业都涌现出了一大
宋代经济发达,这是基本史实。但就地域经济而言,则不能一概而论,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明显。经济发达这一整体形势,不能掩盖也不能代表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那么,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呈何种状态?各自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各自的地位如何?这是一般经济史涉及不到的内容。作者尝试汲取经济地理学、统计学和农业科技等知识,采用分门别类的和综合比较的方法,专门地、系统地研究宋代这一历史时期内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国内中国古代史学界是新方式和新思路的初步探索。同时,对经济地理学界来说,本书的研究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历史延伸,为其提供了宋代历史这一段的经济地理状况。
2023年是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中, 一带一路 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一带一路 倡议在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与十年前比,全球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疫后经济复苏不平衡,一些长远的疤痕效应还在显现,地缘政治、产业链调整、绿色转型等新变局和新约束条件,也给经济基本面和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包括 一带一路 倡议在内的国际合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本书从宏观与产业、实体与金融、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分析 一带一路 倡议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探讨未
本书从合肥近30年的飞速发展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在吸纳三螺旋理论与硅谷实践经验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四螺旋理论,后分别从研究型大学、创新金融、有为的政府、创新型企业四个方面对合肥逆袭成功的深层原因进行详细剖析,最后,探讨四螺旋支持的创新链 创新生态 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揭示合肥成功逆袭的内在密码。 本书可供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研究者以及政府管理者参考阅读。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本书是陈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组织机理及优化研究 系列成果的汇集,也是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研究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内与跨国区域一体化的异同,特别指出国内区域一体化更加体现经济社会核心边缘格局,提出 经济集中、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 这一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空间逻辑。作者认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是非均等,往往呈现城市群的布局形态,需要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公众、NGO等各利益主体合作红利(收益)和障碍(成本)博弈关系中把握一体化的内在合作逻辑。这一理论分析框架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以为研究国内区域一体化提供理论指引。
本报告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最新的全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是历年系列报告的延续。从今年起,将本系列报告的原标题《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改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把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 更名为 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 。这一更改是为了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语习惯,但报告的主旨和指数的基本构成保持不变。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营商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并对各地营商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上海建设用地已逐步接近 天花板 ,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上海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上海亟待适应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出一条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土地利用新路,增强土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本书深入分析研究上海土地利用现状和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也为兄弟省市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本书基于长期以来对上海城市发展轨迹、发展基因和发展动力的梳理研究以及全球顶*城市发展战略的跟踪研究,以上海发展历史脉络和演进路径为线索,以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等转型发展案例为导引,通过分析评估当前上海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从新经济创新、传统经济转型、资源要素配置以及空间载体 四个支撑 的维度,针对上海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路径模式,进行相关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
本书是上海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三项重点课题成果的集成,视野从上海拓展到上海大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研究讨论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创新和上海参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的议题。其中,上编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研究与规划 辨识了上海科创中心承载区增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途径,开展了张江科创中心承载区的功能和板块解析,提出 十四五 时期张江科创中心承载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中编 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创新研究与规划 讨论了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构建与关键空间布局,开展上海大都市圈不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预测,以及动力组织与机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支撑、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下编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当前三大区域战略之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中部支撑,也是中国区域战略布局中的中部核心增长极,肩负着构建支撑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横轴、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源的重任;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重要载体的背景下,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论题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本课题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机制 为主题,以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为主线,以微观的市场基础-中观的产业支撑-宏观的空间载体三维层层递进为分析逻辑,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论题展开探索性研究。旨在通过探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
近20年来,上海以工业机构调整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成功而艰难的。宏观层面,这是上海在大格局、大背景下的历史进程;于个人,则是一桩桩、一幕幕鲜活的故事,有迷茫、有奋斗、有牺牲,更有成就。2020年4月起, 上海转型发布 公众号专门开设了 专注20年转型实践,讲述20个更新故事 的系列访谈。通过采访这20年来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亲历者们,追踪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那一代人的执着、智慧、勇气和担当。本书基于这20个故事,以访谈录为主体,配以相关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20年来的成功实践,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和图片的展示,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在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突破与创新。
本丛书共四本,分别是《基因与潜能: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与活水:新型科研机构》《承载与远见:机制催生创新》《催化与裂变:科技联姻金融》。作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后*部系统梳理深圳科技创新经验的丛书,旨在展现示范面貌,描述产业特色,前瞻升级方向,研究创新战略,全面反映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举措和成果,希望为国内兄弟城市提供先行示范区的经验和模本。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深圳又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承载国家攻坚克难的决心,肩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征程上勇当尖兵。40年前,深圳就是凭借中央赋予的特殊使命和改革开放的东风 先行一步 ,从一个边陲小镇跃升成经济发展、科技进
《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战略研究》一书基于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重大现实背景,深刻阐述了百年变局下香港和深圳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并运用翔实数据,系统阐述了香港与深圳综合实力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客观分析了香港的核心优势以及面临的深层次发展问题,以此提出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创新举措。 在总体思路方面,本书提出,香港与深圳只有坚持 一锅做饭、利益共享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地发展瓶颈,限度地满足两地发展所需,而其中的根本保障在于将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相结合。在实施举措方面,本书提出,必须践行以民为本、推动香港人心回归的基本理念,把握金融与科技的前沿发展趋势,推动香港与深圳要素充分流通、资源充分共享、标准充分互认、规则无缝对接、风险有效防范的高层次创新,进而打造高度统一、高度
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是信息化时代的新自下而上进程,它对乡村地区社会、经济与物质空间的系统重构集中体现为中国淘宝村、镇的发展演化。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新自下而上城镇化:中国淘宝村的发展与治理》在全面呈现中国淘宝村的空间分布、类型特征与演化机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治理转型与规划应对方法,力图系统地呈现这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进程的全貌,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新自下而上城镇化:中国淘宝村的发展与治理》可供从事城乡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公共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的相关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使用,也可供相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本书以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与实施二十周年为时代背景,系统梳理了东北振兴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通过构建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并分区域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与对比分析。书中深度剖析了东北地区农业、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围绕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推动城市群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数据翔实、资料丰富、观点独到,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既可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为关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
本书在回顾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产业结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利用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目标,并从投资环境、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转移承接模式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