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国际委员会(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为系统工程师所从事的关键流程活动提供说明。本手册的目标读者是新的系统工程师、需要从事系统工程的另一学科的工程师或需要便于参考的有经验的系统工程师。本手册的内容包括描述每个系统工程流程活动在可承受性和性能设计的背景中的必需性。
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篇》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述,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缘起与理论创新出发,研究增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动能、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等理论问题,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做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从政策角度诠释新质生产力,包括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数据政策、人才政策、开放政策等研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则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案例展示,精选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案例,对于广泛开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实践有重要
从理论上来讲, 新质生产力 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从实践上来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书由中国生产力学会新质生产力研究课题组倾力打造,分别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篇、探索篇和实践篇展开详细论述,通过课题组调研,精选数十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与企业实践案例,对地方政府及企业高管在新质生产力转型与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从整体上阐述了中国经济史不同阶段的结构与变迁。 本书以时代为 纵线 展开研究,但是不同于大多数研究著作简单按照朝代更迭的时间顺序阐述中国经济史,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认识、新思维和新成果, 作者将中国经济史分为两大部分,即传统社会经济史和现代社会经济史。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史是经过三次重大社会变革形成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殷周变革形成封建领主经济,通过春秋战国变革形成世族地主经济,通过唐宋变革形成齐民地主经济。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史是中国第四次社会变革即近现代变革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变革既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更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和中国历史的伟大跨越,其间经历了三次重大选择,包括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选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作为我国重要的智库研究机构,积累了大量的地市级综合规划、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成果及经验,使其更加接近地方的需求,更加接近真实的市场,更加接近战略的执行。在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之际,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凝聚全院智慧,从地方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五年规划的逻辑、思路、方法、建议等内容,以全新的视角为国家规划编制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发挥五年规划的宏观调控、战略引导、区域协调等功能,为新时期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提供一些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本书以经济内外界面为研究对象,依循边界对流确定驱动经济成长的动力源,着眼于国家利益的形成、促进和创造,致力于构造经济环节之间循环增强的动力机制。《国家战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概括为3525,三项经济活动,五类资源特性,二大典型经济和五大产业空间。《国家战略经济学》认为,边界条件不同,市场机制就有差异。政府的经济责任是通过优化经济平台,驱动经济定向和发展,间接繁荣经济。优化经济平台就是择优配置经济边界条件,创造外部性要素,其中国家安全、军事工业和科学技术具有先导性、是关键性要素来源。
本书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题,从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次深入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途径与措施。全书共五部分、65章:总报告、综合篇、产业篇、区域篇、企业篇。总报告和综合篇共20章,较全面地探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涉及的综合性问题,具体包括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政策优化、创新与竞争政策、产业链现代化、 供应链格局、工业融资等方面;产业篇共18章,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总结分析了各行业在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区域篇共9章,主要研究了区域产业协调、区域收入差距、产业集群、重大生产力布局及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企业篇共18章,较
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还包括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五个计划单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本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对于广大党政领导干部而言,是一部案头的工具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围绕共同富裕的理论、起点和目标、路径展开阐述。其中,上卷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以及子领域的理论;中卷论述了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并从各个子领域展示我国的现状和背后的原因;下卷则以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为案例,着重论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路径。本书聚焦收入分配、财富分配、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低保等)等领域,兼具理论与实践,为新发展阶段提供有益的指导,助力推动我国建设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回国后撰写的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主要文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宏观经济中、短期变化趋势的判断;二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些争议问题的理论探讨。 作者在整理自己横跨20多年的宏观经济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并指出: 在宏观经济领域真是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或许,这种感觉源于宏观经济自身的周期性 (或 重复性 ) : 尽管每次重复不尽相同,但模式是相同的。这样,研究宏观经济史、宏观经济调控史,说对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做出错误判断,对在今后不重犯过去的错误就显得很有意义了。虽年轻一代学者在技术分析层面早已超过作者这一代人,但他们并未亲身经历两个 (更不要说三个) 以上的经济 周期 ,如果他们能够通过作者一代人的思想历程感受到什么是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