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黄皮书: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皮书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编,已连续出版26年。 本书分为总论及国别与地区篇、专题篇、热点篇、世界经济统计与预测五部分。其中,总报告对2024~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国别与地区篇聚焦美国经济、欧洲经济、日本经济、亚太经济、印度经济、拉美经济、西亚非洲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专题篇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势为主题展开论述,热点篇关注了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和原因分析、人工智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重要谈判进展、 全球产业链重构、全球智库重点关注的经济议题等。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 化中的东方》是一部 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 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 成果。西方 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
从青铜时代开始,债务与战争如影随形,但凡赢得战争的部落、城邦、 ,往往通过向民众借贷而获得资金支持。甚至在 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把公共债务的潜力发挥到 。公债成为影响战争心理的核心,成为公民权的同义语。债务体系的发展成熟,是民主 崛起和西方民主制度产生的金融根源。英国经济史与金融史专家詹姆斯·麦克唐纳以全面的 手资料为基础,用流畅的笔法、清晰的逻辑,讲述了一个债务与 交互影响的故事,并得出一个出人意料却令人信服的结论:“ 的债务是好的。”
《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3)》是双年度系列报告的第四期。本报告的主题是,在外部冲击下,全球价值链如何发生演变,以及如何使之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报告评估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新冠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以及更广泛的贸易壁垒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传递与积累。 报告分析了能源供应链、半导体价值链等备受关注的热点。 报告指出,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基于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效创新网络,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独自维持完整且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并呼吁各方在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 此外,报告重点探讨了气候治理议题下的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呈现了通过全球价值链追踪二氧化碳排放不同方法的结果,并提供了全球价值链绿色化政策行动的概念框架等。 报告还强调没有包容性就无法实现韧性和可持续性。
本报告以重点与热点问题为纲、区域与国别发展为目。重点关注非洲当下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的农业、矿业、就业、减贫、数字经济、大陆自贸区建设等领域,以及安全、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等对非洲发展事业构成挑战的问题。报告同时关注中非重点合作领域的最新态势,包括政治关系、数字经济合作、电子商务合作以及中国参与非洲之角事务等重点、热点问题。
时至今日,普京在俄罗斯执政已超过二十年,本书系统梳理二十多年来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取得的经济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制约因素,剖析俄罗斯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评估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揭示俄罗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逻辑,总结俄罗斯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贸易如何兴起?以什么方式传播?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个体命运?贸易常常给 化和商品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突变,新观念革命都与贸易相关。贸易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促成了 化,同时也改变了各地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贸易打造了 的世界格局。贸易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世界史。 本书以“贸易”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从市场准则的形成、运输与手段、致瘾性食品、移植、暴力、现代市场以及世界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方面论述了贸易与法律、文化、革命、技术科技等等之间的关系,并描绘出一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画卷。 本书由彭慕兰与托皮克在《世界贸易杂志》(World Trade Magazine)写给读者的小文章精心编选、集结而成。彭慕兰
在可预见的未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经济繁荣很有可能成为衡量经济好坏的标准。在那一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生产率增长方面,1973年至1990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而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失业率到90年代末已从1992年的7.8%降到了4.1%;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在繁荣期通胀率通常较高相反,平均通胀率仅为2.9%。当然,瞩目的但也许也是最没有用的统计数据是道琼斯指数,从1990年的不足3000点飙升到了2000年的超过11700点。 未来很多年,经济专家很有可能为了这些统计数据的意义展开激烈的争辩,也证实了持怀疑态度的少数派的观点,即高就业、高增长和低通胀是可以并存的。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状况,耶伦和布林德带领读者回顾那个令人惊艳的年代,以及解释“令人惊艳”之所以令人惊艳的原因
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以及与乌克兰和其邻近国家的紧张局势,让俄罗斯势必要巩固它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特殊利益区”。基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局势,人们对俄罗斯与其邻国的关系以及地区局势稳定的前景提出了质疑。在《帝国之后:21世纪俄罗斯国家的发展与转型》一书中,特列宁提出俄罗斯需要放弃在后苏联的空间建立一个排他性的权力中心的理念。像其他前欧洲帝国一样,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并成为更广阔的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列宁对俄罗斯的愿景发生了改变。一个开放的欧洲太平洋国家在发挥软实力的影响和实现与前加盟共和国的完全和解方面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尽管对此或许显得过于乐观,但特列宁也警告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替代的选项并不是一个新版的帝国,而可能是在国际舞台上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