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一场社会领域的革命,它将地改变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型的城市社会。面对这场的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浙江小城镇快速发展,呈现出县域经济、专业市场、小城镇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 由谈月明主编的《浙江特色小城镇发展道路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十二五时期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研究;促进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的思路对策研究;浙江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分类指引及相关政策研究等等。
本书解析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内容需求、建设模式和实践,共分为四部分。部分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五纵四横”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第二部分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行动计划、实施管理、可持续运营、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方法;第三部分是分领域建设指南,在市民服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提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策略与行动;第四部分是基于实地考察的成果,总结了外有代表性的若干实践案例。本书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关键要素研究的理论成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厂商及各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为主题,全面分析了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大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策略,特别是针对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交通拥堵治理、贫困问题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疏解与人口治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治理、“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治理、公民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等当前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地推动特大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以“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态势、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综合试点新形势等为背景, 以朝阳区近十年时间序列为考察时段, 综述了新时期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含义、内容、特征和发展趋势, 总结了全球典型城市的国际交往功能发展历程等。
无
本书立足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进程,着重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与文化消费、新型城镇化的“新市民”、“新空间”、“新治理”、“新指标”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的关系,并以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经验为借鉴,以期为我国文化驱动型城镇化提供路径。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化六个问题的看法呈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根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对这些报告作了认真研究并采纳了其中许多建议。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之后,又依据规划对丛书作了相应补充完善,进而使丛书内容更加符合规划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艰巨且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地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要在理论上有一个全面认识,把握其规律性,才能拥有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引领新型城镇化:镇海模式解读》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着眼于城市“五位一体”的发展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与总结镇海区全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典型事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情况与主要特征;其次,基于城市化发展的各项观测指标,构建了镇海区全域城市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对城市化发展的各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为政府决策者整体把握镇海区全域城市化的宏观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基础和依据;最后,严谨地总结镇海区全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发展路径,并建设性地提出新常态下镇海城市发展的突破口与具体措施。
在2010年至2014年的短短4年间,全球范围进入创新中心城市评价视野的城市已从330余个增长到440余个(根据2thinknow《全球创新城市指标》评价)。以创新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已然展开,这场竞争将决定新的城市等级结构。然而,我们对于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特征、功能与建设规律,以及各中心城市之间结网组合(所谓“全球创新网络”)的构造仍不完全掌握。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跟随者打出了“东方硅谷”、“南方硅谷”乃至“硅巷”、“硅森林”的旗号,但真正在创新意义上赶超硅谷的,仍是凤毛麟角。 2015年的报告再次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以期对于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并撰写了近40个城市战略、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升级的案例,以期为各城市开展面向创新的新征程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