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
为什么一些城市的经济能持续增长,而另一些城市的经济却起伏不定,甚至日渐衰败?作者迈克尔 斯托珀尔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地理学家之一,在书中探讨了我们为何要以城市地区为背景来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为何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发现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四个背景因素:经济、制度、创新和社会互动以及政治。该书研究了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终导致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出现。该书还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主要大城市发展的驱动,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则,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下,以期
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本书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协调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一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减少污染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之路,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书以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下能源消费的主体??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内能源供应现状,针对目前城市能源供应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能源生态化供应的概念,并针对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评价体系、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能源生态化供应实现路径和引导政策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最后提出了实现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对策及建议。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随着狂飙突进式的经济增长和基础建设,中国的人口、财富、自然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在突破50%的城镇化率之下,无数百万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拔地而起,创造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规模。
本书是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课题示范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实际应用体会编写而成的。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十一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我国建筑业实际情况,研究建筑业企业的协同工作和资源与信息集成的技术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建筑业信息化研究、实践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课题组编著的这本《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金融区低碳指标体系研究》是关于我国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的一份研究总结报告,作者团队对于家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城市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减排的措施、手段和技术路线,形成细化的指标体系,带动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把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独具特色的低碳智慧金融创新基地。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卷城镇 化进程中的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发展 互动研究)(精)》由傅志寰、朱高峰主编,《中国特 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卷城镇化进程中的综 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研究)(精 )》卷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 题三和课题四的研究报告。课题三《城镇化进程中的 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对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进 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归 纳;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城市群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与功能实现 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发挥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 的引导作用、调整交通供给策略、实施绿色交通优先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实 施更加严格的交通环保节能政策等综合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3卷城镇 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城镇化 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精)》由钱易、吴良镛主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3卷城镇化 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城镇化进 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精)》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 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五和课题七的研究报告。 课题五《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 设研究》,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提出了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全过程 、构建与国土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控 制建筑总量和营造速度、推进循环、绿色、低碳、生 态的产业体系和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弘扬生态文化 、创新政策体系等综合战略建议。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1卷中国 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研究城镇化发展空间规 划与合理布局研究)(精)》由周干峙、邹德慈所著,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1卷中国城镇 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研究城镇化发展空间规划与 合理布局研究)(精)》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 展战略研究》的课题一和课题二的研究报告。课题一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研究》由周干峙 院士主编,邹德慈院士和王凯担任副主编。梳理了全 球城镇化的历程和基本规律,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阶 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中国快速城镇化 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对不同发展情景下的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速度、三次产 业结构的变化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等进行了分析和 判断,并提出了中国城镇化未来的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4卷城镇 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城镇化进程中 的公共治理研究)(精)》由李强、薛澜主编,《中国 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4卷城镇化进程中的 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 研究)(精)》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 究》的课题六和课题八的研究报告。课题六《城镇化 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提出新型城镇 化必须从“物的城镇化”走向“人的城镇化”,而人 的城镇化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 会权益等全方位进入现代文明体系的过程。建议以市 县域综合改革引导农民就近城镇化,实现从城乡“单 向流动”到“双向流动”,从“被动城镇化”向“主 动城镇化”的转变,构建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 局。课题八《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
王凯、陈明等编著的《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内容,综合报告对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阐述,是我国城镇化研究从科学角度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专题报告则针对课题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此次经整理出版的专题报告有6个,分别是: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研究,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完备性评价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研究,城市空间演化分析及情景模拟研究,基于遥感的城乡建设用地和重大设施要素识别技术研究,以及中国城镇化研究数据库系统开发研究。其中,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研究、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完备性评价研究还分别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课题“中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邓卫、张杰、庄惟敏、焦杨、杨红梅等著的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对2012— 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建设、配置流通等各领域 的实况与动态 予以全面、客观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分6章,主要 内容包括:2012—2013年度中国 城市住宅发展概况,住房的供需与住房价格情况,重 大住房政策对住房市场影响,住宅用地发展情况,以 及住宅建筑节能等。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的主 要特点在于:主要以国家统计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权 威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反映 2012—2013年度全国城市住宅的 发展状况,数据翔实、图表丰富、行文简明、语言朴 实、表述明了。是从事住宅规划设 计和开发建设工作者可参考借鉴的工具书。 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 济、住宅经
本书集中了小城镇基础设施9个规划导则,10个专项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反映了小城镇相关规划领域的*科研教学成果及理论实践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标、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导则、小城镇道路交通工程规划,下篇包括小城镇给水工程规划、小城镇排水工程规划、小城镇电力工程规划、小城镇通信工程规划、小城镇供热工程规划、小城镇燃气工程规划、小城镇环境卫生工程规划、小城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市政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案例与导则应用示范分析。 全书不但涉及知识面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建制镇与乡镇领导学习工作的指导参考用书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各项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支撑城市运行的“骨架”。由于各类城 市基础设施划归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根据需求分别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实施,使得对城 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考察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在这种 背景下,万冬君、刘伊生、赵世强编著的《基于协调视角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价研究》借鉴国内外 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于协调的视角,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协 同理论、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系统评价展开系统 、深入的研究。 《基于协调视角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价研究》可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 也可供城市管理、工
商业地产由于受政策影响较小,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开发热度不断升高。在商业地产的发展浪潮中, 标杆企业万达一直是行业研究的样本。由于市场的发展,商业地产面临着全新的开发机遇。《万达如何做 商业地产》以万达的发展历程为主要线索,从万达的产品发展、盈利模式演变、成熟产品的建造特点、商 业项目的招商等方面,讲述了万达如何成为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揭示了商业地产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发展 机遇,以及在新的时代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如何。供广大的商业地产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万达如何做商业地产》刘丽娟主编。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推导和“以事实与数据说话”的科学方法,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区情,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公共治理的互动中,基于理论范式,探寻木土化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其突出的学术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书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的分布、变迁与配置。基于京津冀城市群之数据统计,建构“双S曲线”,以解释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协作机制之间螺旋互动;2.本书认为,京津冀区域治理一体化是一项不断更新的新生事物,需要追踪新现象,剖析世界城市群治理的实践,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京津冀治理的“两步走策略”。这一措施可供决策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