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具有有力的理论支撑,更有贴近现实的翔实案例,突出了全面性和实用性,对我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可供城镇化相关产业的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人员参考。
本书共十七章,描绘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重点探讨了产业新城、低碳生态新城、高铁新城、行政一体化新城、大学城等新城新区类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新城新区的国际视角,并对中国若干新城新区进行了案例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卷城镇 化进程中的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发展 互动研究)(精)》由傅志寰、朱高峰主编,《中国特 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卷城镇化进程中的综 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研究)(精 )》卷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 题三和课题四的研究报告。课题三《城镇化进程中的 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对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进 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归 纳;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城市群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与功能实现 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发挥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 的引导作用、调整交通供给策略、实施绿色交通优先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实 施更加严格的交通环保节能政策等综合
过去30多年里,中国城镇化有力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快速转型,使得包括2.6亿农民工在内的人口从农业进入更具生产效率的非农部门。在城镇化进程中,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年均10%的史无前例的增长。中国的城市以充足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地区竞争创造了高度有利于增长的环境。不断成长的城市相互之间及其与世界的连结日趋紧密,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了生产率增长,现在,一些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已和OECD国家可比。 中国成功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尤其是避免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失业和贫民窟,但压力也开始显现。中国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扩大投资,而非提高生产率,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城市层面,投资拉动增长的效应在下降。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用途转换和土地融资,导致了无效的城市蔓延
本书集中了小城镇基础设施9个规划导则,10个专项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反映了小城镇相关规划领域的*科研教学成果及理论实践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标、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导则、小城镇道路交通工程规划,下篇包括小城镇给水工程规划、小城镇排水工程规划、小城镇电力工程规划、小城镇通信工程规划、小城镇供热工程规划、小城镇燃气工程规划、小城镇环境卫生工程规划、小城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市政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案例与导则应用示范分析。 全书不但涉及知识面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建制镇与乡镇领导学习工作的指导参考用书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发与示范”(编号:2011BAJ07B07)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城市低碳发展蓝图设计的技术路线、城市低碳发展蓝图实现的技术选择。本书的创新点在于把城市低碳发展蓝图设计按照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三者之间进行有机的链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方法学上的学术价值,也有在三个试点城市(广元市、济源市、杭州市下城区)的实际应用案例,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以“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为主题,重点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讨;立足花溪实际,以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为导向,对小孟工业园、特色都市农业、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升级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地区发展创新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久安乡、青岩古镇、燕楼工业园、龙井村、明珠社区等在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农村建设、社区治理方面的典型经验。
本书以“文化引领双赢发展”为主题,在全面客观分析修文县“六个贵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对修文县打造心学文化名城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同时,本书立足修文发展实际,对精品制造业发展、区域同城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修文县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示范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
本书以“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主题,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旧城改造、居民自治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立足云岩实际,对社区建设、小微企业发展、楼宇经济、党风廉政建设等云岩区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其在诚信建设、绿色社区创建、生态文明执法、企业人才引进、现代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公企业党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主报告部分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的中观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报告持续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配以近30个城市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发展的案例,以期对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书中还新开辟了 金砖国家城市 专栏,以期为不同层次城市提供更为全面的镜鉴。
本书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建设、环保城市建设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书中立足白云实际,对小康社会建设、环保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铝及铝加工产业发展、示范性小城镇建设等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其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区服务、社区平安建设、房屋征收、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微信政务、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以“公园城市建设与绿色化发展”为主题,对欠发达地区新城发展的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城乡一体化等发展内容展开理论研究,对农业科技园区、医药健康产业、打造都市度假休闲区、小微企业发展、新型社区建设等新城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乌当在政社合作、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以 国际经验、中国借鉴 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 一带一路 发展倡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发现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 欧亚大陆 世界岛 腹地出现的 丝路城市 板块。书中主要从世界地缘经济新变化的理论视角,归纳总结了 丝路城市 的概念、特点及现实意义,并对这一城市群体在 一带一路 倡议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具体表现。作者基于一般均衡价格理论的“三化”协调发展模型,获得的结论为:如果存在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则“三化”协调发展可期。本书提出的基本政策建议是: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本书以“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为主题,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基层治理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对磷煤化工产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招商引资和招商选商、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开阳县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其在“两创建一提升”活动、打造煤电磷一体化暨千亿级产业园区、都市现代特色农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公共地域特色品牌、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示范小城镇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 双碳 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
本书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为主题,以总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态势、协同发展模式、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发展政策,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书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总体部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