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
为什么一些城市的经济能持续增长,而另一些城市的经济却起伏不定,甚至日渐衰败?作者迈克尔 斯托珀尔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地理学家之一,在书中探讨了我们为何要以城市地区为背景来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为何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发现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四个背景因素:经济、制度、创新和社会互动以及政治。该书研究了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终导致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出现。该书还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主要大城市发展的驱动,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则,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下,以期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本书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由胡国俊主编的《特大型城市耕地保护体系建设与实践》一书的编者是长期从事上海耕地保护工作的科研、实践和管理人员,本书是他们在总结提炼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上完成的。纵观全书,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该书深刻认识到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耕地不仅是日常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农耕文明的物质支撑,还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 二是逻辑体系严密。本书着重于耕地保护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常见于模式、制度等方面,而本书从耕地保护的体系构建及完善的视角进行研究,既包含耕地保护的理念提升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又包括政策制度设计的创新探索,*后还以实践案例进行验证,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 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本书对上海近年来在
协调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一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减少污染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之路,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书以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下能源消费的主体??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内能源供应现状,针对目前城市能源供应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能源生态化供应的概念,并针对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评价体系、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能源生态化供应实现路径和引导政策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最后提出了实现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对策及建议。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本书采用了自组织分析、因子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梳理等多种方法,对中国大都市 城市病 和人口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对 城市病 的影响机制。进而,研究总结出通过人口格局调整来缓解 城市病 治理的推、拉力模式,提出建设多中心空间的基本建议和通过资源均衡化推进人口疏散的策略,并在*后一章主要基于多中心城市空间建设提出了针对特定 城市病 的治理对策,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治理 城市病 的问题导向式体制创新策略。
城镇化伴随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在乡村和城镇重新配置的过程,任一资源配置过程都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本书系统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变动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类主体的行为决策对人口、土地和资本流动产生的影响,发现了其中的内在机理和作用规律,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王建国*的这本《城市化集聚效应和收入分配》主要研究城市化及其集聚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内容覆盖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演变历程,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统计、农村收入分配、劳动收入占比、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工资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加快城市化以及优化城市体系的政策建议等。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 可视性 ;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 耦合 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本书从理论、技术、政策等角度,对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从气候变化出发,分析了低碳城市的由来;结合经济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经典理论,阐述了低碳城市的理论渊源;同时简要介绍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基本方法。同时书中系统梳理了与低碳城市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了低碳城市的评估方法学;围绕产业、建筑、交通、能源、生态建设等几个重点领域,着重介绍了相关的低碳技术措施;以低碳建筑为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低碳建筑的政策体系。此外,本书还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城市,总结了其低碳发展的实践经验。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专业师生作为相关课程的参考书目。
朱晓阳、秦婷婷主编的《农民城市化遭遇国家城市化》以田野调查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城中村改造实践的现状,并对之进行理论反思。全书讨论中国城中村改造的历史背景,区分了“国家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城市化”两种路径,结合空间理论、栖居理论和实践社会学等多种资源,力图展现近年来中国城中村改造实践的现状,反思城中村改造中包含的发展主义和现代化理念,探讨拆迁征地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以期对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城市进行思考。 本书可供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学生阅读,特别适合于涉及城中村改造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城市规划人员等参阅。
在未来的20年里,北京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目前的趋势将把北京带向何方?未来面临如何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的图景,决策者该如何创新战略思维,选择*的发展方案,并确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确立本研究的初衷。未来充满变数,城市的发展需要妥善筹谋。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JY070)"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通过对未来20年首都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为首都勾勒未来的发展蓝图,并提出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策略。本书在历史数据和现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结合国际比较、专家咨询等方法,明确未来首都的发展趋势,把握首都发展的长期远景。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合,提出首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蓝图,以及适合首都发展的、具有创新理念的城市发展策略等。研
本书主报告部分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的中观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报告持续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配以近30个城市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发展的案例,以期对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书中还新开辟了 金砖国家城市 专栏,以期为不同层次城市提供更为全面的镜鉴。
本书以依法评估、科学评估、创新评估为理念,从政策、规程和实证三个视角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城镇土地估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剖析,对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的含义、分类、取值依据、取值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 本书作为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研究的导读,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师从事城镇土地估价业务工作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