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的碳减排及零碳化是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零碳化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估认证涉及政策、技术、管理、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目前仍缺乏相关的统一标准。本书将从工业园区零碳化流程出发,依次讨论实现零碳化的开发管理、关键性技术、驱动要素及实现零碳排放的碳抵消、碳排放核算及零碳工业园区认证、基本建设方法和评价标准,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现有或在建的低碳、零碳园区进行整理分析。
本书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面向2035年的战略研究。围绕空天海装备(航空、航天、海洋)、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民生装备(农业、食品、纺织、医疗),以及承压设备四个重点专题方向,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工业基础现状及重点领域短板,提出了“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建议,同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布局及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空气没有形态,却对生命不可或缺。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软件恰如空气,无形、无界、泛在且至关重要。本书以工业软件重要的三类工具软件CAD、CAE和EDA为重点,兼述千差万别的行业工业软件,展现工业软件的发展逻辑,以及工业软件与制造业相伴相生而少为人知的独特形态。这里既有工程师创业家的英雄主义,也有资本的饕餮盛宴,以及政府精心设计的扶持体系,还有不露声色的企业用户反哺效应。 当前,工业软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回归到它应有的战略位置。本书语言活泼灵动,视角独具一格,以故事化的叙事体系,全方位解析工业软件及其发展特点。它提供了一个俯瞰万山众相的角度,适合所有关注工业软件和数字化制造的人阅读。
本书系统梳理了汽车智能化的整体现状与趋势,从发展背景、功能应用和产业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发展背景方面,本书探讨了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业生态的转变。在功能应用层面,详细介绍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产业链层面,聚焦智能化关键零部件,分析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潜在瓶颈。针对智能化主题,本书创新性地展望了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格局和技术突破,展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新生态与新格局。书中提出了多项具体的发展建议,旨在帮助行业参与者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汽车产业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适合从事智能化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战略研究、市场营销和企业技术管理的专业人士,
本书系统介绍了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概念、分类、共性与区别;梳理了国内外不同时期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监管政策及产业发展状况,并对国内外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揭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同时,探讨了我国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基于大量案例分析探讨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产业发展创新途径,以期为相关政策的落地提供参考。
《全员绩效考核指引》中分煤炭、电力、化工、运输等六个大类,本书即其中的 煤化工板块 ,具体包含三个子类:煤制油、煤制烯烃、煤焦化。根据《国家能源集团劳动定员标准》等文件,以及煤制油、煤制烯烃、煤焦化的不同岗位要求,共考核三个大类191个岗位的绩效。本书操作性和实用性均好,涉及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岗位具体、明确,可资其他煤化工相关行业借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关于数字经济的定义, 字经济 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科技及其应用代表了全球第四次产业和技术革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 工业4.0时代 国际经济竞争的新领域(黄建忠等,2022)。元宇宙是指一个基于虚拟现实和区块链技术的虚拟世界,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全数字化的、高度交互和自定义的环境。目前,元宇宙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元宇宙基于虚拟空间构建虚实共生的全新社会生态,是与现实世界相连的虚拟社会,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作为当前全球尖端科技集成应用的前沿领域,有望带来
本书介绍车联网重要意义、内涵与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车联网政策和产业发展情况,梳理车联网“车-路-云-网-图-安-数据”等关键技术、核心标准、产业进展和待解决问题,整理行业开展技术试验活动、各地应用示范等车联网应用部署实践,包括政策推进、基础设施部署、应用示范、产业发展经验等,展望车联网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站在车联网技术产业发展前沿,以总体性视角,聚焦全球热点关注及进展,从车联网基础概述、技术产业、应用实践及模式探索、展望四个篇章探讨车联网的跨行业赋能作用以及技术、产业、应用的落地实现。本书涵盖大量的应用实践案例,便于读者的理解。 本书适合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车联网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对车联网行业发展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战略导向,正逐渐成为国家、产业与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量。本文在理论上,从索洛模型到内生增长模型、制度内生性理论及数据要素赋能,强调了技术、制度、数据要素的存在及内生性问题,即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的底层逻辑,并且制度理论也可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在制度层面的基础逻辑进行解释。基于此,本文围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的制度内生性视角出发,侧重围绕产权制度、制度耦合、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数字赋能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制度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数字化转型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在研究基础与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中国2011年至2021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中相关变量进行测度与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首先,基于产权视
本书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发展现状、示范项目进展和相关的国际法规政策,分析了其大规模应用的障碍,并将CCS技术与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减排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并针对CCS投资决策问题,建立多种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讨论了国内CCS技术的采用对减排的贡献,燃煤电厂投资CCS改造的投资风险,以及电厂预留捕获接口的期权价值。基于评价模型,我们分析了气候政策以及补贴政策等对CCS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需审慎评估CCS技术推广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适当加大对CCS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此外,相关CCS推广的财税政策的推出,还要视CCS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而定,后,我国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重点考虑如何对现有火电厂进行
本书以大型石化公司D公司为分析案例,以哈佛大学的克里希佩普、保罗希利和密歇根大学的维克多伯纳德在《运用财务报表进行企业分析与估价》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的哈佛分析框架理论为架构,对D石化公司上市与未上市两部分2018—2022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本书详细地比较分析了D石化公司各部分的财务指标与有关数据,解读了财务分析指标背后所代表的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的含义和质量,揭示了D石化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数据背后隐藏的实际经营情况,展望了D石化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 本书可作为石化企业财务人员提高财务分析技能、对本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工具书。
本书史论结合,以生动史实切入,系统回顾了中国制造的复兴历程,并将中国制造置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洞察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剖析中国制造复兴的内在成因及其演进逻辑,透视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探究中国制造乃至全球制造业兴衰成败的一般规律。这是一本旨在讲好中国制造故事、建立民族工业文化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澎湃力量的 大众精神读物 。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中国制造复兴之路 用翔实的例证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制造是如何走上复兴之路的,概述中国制造在近现代不同时期(探索期、奠基期、崛起期和由大求强期)的演进历程,探究中国制造复兴的深层根源,展现大国工业崛起的荣光。下篇 中国制造能力修炼 细致考证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基本能力所在,从不同角度翻检影响中国制造演进的产业政策取向、重
本书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基于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理论思考,透彻剖析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新时代,智能网联汽车如何成为全球竞争的新高地,并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展开深度解读。 本书阐述了汽车从传统功能型向智能型演进的趋势,聚焦汽车智能化革命、形成汽车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通过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的众多发展案例,翔实展现了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与严峻挑战,探究了中国在智能化汽车领域的发展路径,并对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的关键议题予以细致入微的剖析。同时,本书还理性分析了中国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出行革命的前景及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 本书不仅为业界提供了具有洞见性的思考成果,也为政策制定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令,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跃升,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面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新变化,面对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需求,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精准地把握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支撑科技创新决策、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但是,我国在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迫切需要突破决策支撑工具方面的瓶颈制约。 本书共分为 4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详细阐述了中国科技创新图谱的 建设背景及大数据条件下科技创新图谱服务于不同场景的技术框架
机床工具工业是一个在经济与军事上同时具有高度战略性地位的行业。机床工具工业的创新,是人类制造能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本书从“机床工具工业”这一具有战略性地位的行业发展史入手,运用档案、口述史料、企业内部报刊与文件、厂志、行业协会成系列报纸等多种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原始史料,完整刻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路径、发展特点、发展成就及影响,特别是中国工业界以引进为基础,坚持持续创新的奋斗历程及其成绩,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和展示了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作者运用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了该产业追赶与创新的机制,总结了工业史与工业创新的规律,深具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国资本品部门“由大变强”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能源竞争与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能源问题的严重挑战。《能源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应用》在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能源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分析了国际、国内能源情况与二氧化碳减排策略,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环境、贸易隐含碳、区域碳排放等维度对能源和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研究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石墨烯是21世纪的战略新兴材料,得到了全球范围的高度重视。本书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关于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分析,内容包括:石墨烯新材料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历程、区域分布及发展现状,石墨烯产业政策和投融资现状,以及推动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国家能源集团全员绩效考核指引》丛书有 指南 煤炭 电力 煤化工 运输 物资与科研 通用管理 七册,本册为其中的 运输板块 ,具体包含四个子类:铁路、港口、铁路装备、航运。根据各分类具体的行业规定准则等文件,共考核四个大类182个岗位的绩效。本书操作性和实用性均好,涉及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岗位具体、明确,可资其他运输相关行业借鉴。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为根本指导,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这一现实问题展开研究。首先,界定了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厘清了西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对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的历程、成效与存在问题,并根据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构建出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前沿数据对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以及检验了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书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绿色制造技术,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提出了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绿色制造服务智能决策体系,主要包含基于消费者问题识别和工业大数据的绿色设计服务智能决策方法、基于消费者购买过程和工业物联网的绿色生产服务智能决策方法、基于消费者满意度和工业云的绿色产品服务智能决策方法、基于一切即服务的绿色制造服务智能决策平台建模方法等内容。本书在绿色制造背景下,以生产 和制造服务化为对象,构建制造与服务融合过程中智能化的绿色设计服务决策、绿色生产服务决策、绿色产品服务决策机制,同时在消费者行为驱动下建立绿色制造服务随时随地智能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制造领域研发和工程应用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
本书以复杂生产环境下的流程工业生产调度为研究背景,介绍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生产调度方法。针对流程工业中常见的置换流水车间和柔性流水车间,在考虑实际生产中不确定事件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生产调度的建模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规划模型。对于复杂生产环境下的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和柔性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本书分别介绍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和分群调度方法,并通过仿真算例对以上两种调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本书主要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产业变革和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结构性和技术性决定因素,其中既有遵循新熊彼特主义(Neo-Schumpeterism)的长波经济周期、创新变革和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又有针对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私人航天的非线性创新和创业过程和技术变革趋势的探究,也有针对技术创业冲突、跨国公司知识传播、家族企业创新精神网络、创新和创业网络评价指标的分析。 本书分为三部分内容: *部分是结构变化与周期, 第二部分是技术变革, 第三部分是创业发展。本书对于从事技术创业和创新研究的学者、创业者和决策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与检测仪器是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发及生产中不可缺的核心设备。在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这些年中,该领域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行业发展处于摸索阶段,甚至一些领域仍然是空白。随着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测试设备/检测仪器的总投入规模已经达到整个晶圆制造工厂设备总投资规模的30%以上。随着工艺节点的更新,其技术的需求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本书面向中国集成电路测试与检测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趋势,在借鉴国际测试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同时,以检测与测试产业链为主要对象,针对性的提出了集成电路测试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全书共6章,从5个方面分析了测试产业实现产业技术链创新和赶超国际产业的主要方向,包括集成电路检测、自动化测试ATE和电力电子测试技术与产品,另外还有测试服务和军民融合技术;对正在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