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面向2035年的战略研究。围绕空天海装备(航空、航天、海洋)、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民生装备(农业、食品、纺织、医疗),以及承压设备四个重点专题方向,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工业基础现状及重点领域短板,提出了“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建议,同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布局及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空气没有形态,却对生命不可或缺。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软件恰如空气,无形、无界、泛在且至关重要。本书以工业软件重要的三类工具软件CAD、CAE和EDA为重点,兼述千差万别的行业工业软件,展现工业软件的发展逻辑,以及工业软件与制造业相伴相生而少为人知的独特形态。这里既有工程师创业家的英雄主义,也有资本的饕餮盛宴,以及政府精心设计的扶持体系,还有不露声色的企业用户反哺效应。 当前,工业软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回归到它应有的战略位置。本书语言活泼灵动,视角独具一格,以故事化的叙事体系,全方位解析工业软件及其发展特点。它提供了一个俯瞰万山众相的角度,适合所有关注工业软件和数字化制造的人阅读。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负责编撰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5年度发展状况的权威分析和2016年发展前景的权威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 综合篇 主要探讨2015年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行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区域篇 主要探讨重点区域的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园区篇 重点园区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企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政策篇 主要探讨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政策; 展望篇 介绍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并展望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
以往对近代上海工业或者说对近代中国工业的考察,大致可以分成:从发展的阶段性上考察,如19世纪后半叶的上海工业、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工业等;分行业、分门类考察,如近代上海棉纺织工业、近代上海面粉工业等;依照工业企业不同的产权主体考察,如晚清上海官办工业的研究、近代上海民营工业的研究等;对典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研究,如荣家企业研究、刘鸿生企业研究等。 此书在学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上海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总体面貌以及相关的重大问题,分条线、分阶段、分问题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深入研究,推进和加深了对近代上海工业在近代中国工业,以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此书在史料的挖掘、问题的展开、方法的使用,以及话语的表述等方面,系统、弘敞、细致、认真,在当今海内外的同类学术著作
动力电池产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中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大幅度增长的发展势头,因此也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体系中包含关键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单体制造、系统集成、产品应用、回收利用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快速逐步形成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不过,纵观全球,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整体还不如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完善和竞争力突出,因此本蓝皮书主要开展动力电池产业体系研究,希望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总结发展经验及问题所在,尝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预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本书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发展现状、示范项目进展和相关的国际法规政策,分析了其大规模应用的障碍,并将CCS技术与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减排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并针对CCS投资决策问题,建立多种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讨论了国内CCS技术的采用对减排的贡献,燃煤电厂投资CCS改造的投资风险,以及电厂预留捕获接口的期权价值。基于评价模型,我们分析了气候政策以及补贴政策等对CCS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需审慎评估CCS技术推广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适当加大对CCS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此外,相关CCS推广的财税政策的推出,还要视CCS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而定,后,我国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重点考虑如何对现有火电厂进行
机床工具工业是一个在经济与军事上同时具有高度战略性地位的行业。机床工具工业的创新,是人类制造能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本书从“机床工具工业”这一具有战略性地位的行业发展史入手,运用档案、口述史料、企业内部报刊与文件、厂志、行业协会成系列报纸等多种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原始史料,完整刻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路径、发展特点、发展成就及影响,特别是中国工业界以引进为基础,坚持持续创新的奋斗历程及其成绩,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和展示了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作者运用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了该产业追赶与创新的机制,总结了工业史与工业创新的规律,深具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国资本品部门“由大变强”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史论结合,以生动史实切入,系统回顾了中国制造的复兴历程,并将中国制造置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洞察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剖析中国制造复兴的内在成因及其演进逻辑,透视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探究中国制造乃至全球制造业兴衰成败的一般规律。这是一本旨在讲好中国制造故事、建立民族工业文化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澎湃力量的 大众精神读物 。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中国制造复兴之路 用翔实的例证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制造是如何走上复兴之路的,概述中国制造在近现代不同时期(探索期、奠基期、崛起期和由大求强期)的演进历程,探究中国制造复兴的深层根源,展现大国工业崛起的荣光。下篇 中国制造能力修炼 细致考证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基本能力所在,从不同角度翻检影响中国制造演进的产业政策取向、重
本书以复杂生产环境下的流程工业生产调度为研究背景,介绍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生产调度方法。针对流程工业中常见的置换流水车间和柔性流水车间,在考虑实际生产中不确定事件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生产调度的建模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规划模型。对于复杂生产环境下的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和柔性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本书分别介绍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和分群调度方法,并通过仿真算例对以上两种调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研究报告》介绍了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在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发布的《低碳园区发展指南》(1.0版)的基础上,修订提出了一套评价园区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使用该指标体系,对23个国家和省级园区进行了预评估;结合我同低碳园区的路径和模式,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低碳园区应该具备的四大特征,以及低碳产业园区发展的要素;探讨了园区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此外还介绍了国内外工业园区低碳行动案例。 本书可供广大从事低碳发展、环境能源管理、气候变化等相关工作的政府、科研、规划、管理和咨询人员等参考使用。
《工业赋能:深度剖析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第2版)》分为大势篇、体系篇、赋能篇、实践篇和未来篇:大势篇基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界定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工业互联网在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系篇详细阐述工业互联网的功能体系,重点解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介绍了代表平台;赋能篇展示中国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实践篇从政策推进、应用推广、组织实施3个维度对工业互联网、制造强国的建设路径提出了建议;未来篇从技术、产业、战略3个维度描述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蓝图,提出打造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有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从制造网络化到网络化制造、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历史的跨越。
自 Shewhart博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个控制图后,现在关于控制图的研究结果已十分丰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多个新的研究方向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但系统介绍这些成果的著作并不多,而本书将作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其中有部分成果来自作者所在的课题组,特别是关于监测 profile的研究内容.本书主要讲述近年来关于统计过程控制图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如阶段I控制图、 Shewhart控制图、 CUSUM控制图、EWMA控制图、关于监控 profile的控制图等;另外,本书也包含有关相关数据、多元数据及非参数控制图的一些内容;再者,本书也介绍了有关动态控制图的一些研究成果; ,作者把有关控制图的ARL及ATS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本书可作为统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还可供其他专业科研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组织撰写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5年度发展状况的权威分析和2016年发展前景的权威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 综合篇 主要探讨2015年全球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和2015年中国工业产业发展状况; 行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区域篇 主要探讨重点区域的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园区篇 重点园区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企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政策篇 主要探讨2015年中国软件产业政策环境和中国软件产业重点政策; 展望篇 介绍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并展望2016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形势。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本书在产业共生理论的框架下,从产业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出发,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模式以及效率评价。在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过程中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在联动发展的模式分析过程中计算了不同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共生度,求解出不同地区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大致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以宝供与宝洁联动发展为例,探讨双方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新型工业化的超级引擎、深化 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 的重要基石,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焊接点和有力武器,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 和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实现。全书分为大势篇、体系篇、赋能篇、实践篇和未来篇。 大势篇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入手,介绍国际国内蓬勃兴起的工业互联网,界定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工业互联网在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系篇开篇分析发达国家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态势,详细阐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功能,重点解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并对国际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了若干
本书是“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10年发起,联合中国汽车行业Top10企业,通过对中国汽车行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全景式系统研究,并着重阐述和分析了对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节能减排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作用,提炼总结出中国汽车发展战略,从而引导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本书描述了2020年全球商用车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我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商用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商用车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提出了 十四五 时期我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设想;介绍了各类车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阐述了各类车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十四五 时期各类车型发展目标及路径等;剖析了当前商用车产业的发展热点,如商用车轻型车辆治理、商用车产业链安全、商用车智能网联发展、商用车国六评估及相关配套体系等,分享了载货车车辆安全升级趋势等重要内容。
本报告探讨了能源金融的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了2020年前中国能源金融有利的发展背景,系统总结了中国能源金融的发展战略及具体政策,从金融机构和能源企业两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尝试探寻中国能源金融实践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后,对 十三五 期间中国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当前及未来深刻影响全球竞争格局、中国经济转型、企业战略调整以及我们每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十二位研究人员长期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问题的成果结晶,基于严谨的学术概念和分析框架,揭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脉络,帮助读者批判性地审视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性认识。
本书是作者用英文写作的,1932年出版。中文书名为《中国之棉纺织业》,是部对中国棉纺织业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包括八章,全面论述了中国棉纺业历史与现状。
本书是《山东省志》的一种,全面、客观地记述了1986—2005年山东省内黄金工业整体的的发展历程,对20年间山东省黄金开采、经营管理、企业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