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给了农业以全新的定义:“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并随社会发展与进步越来越表现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在此基础上,围绕“未来谁来经营农业?”这一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以我国农业经营与建设主体的演变、趋势与效率考察为基础,基于农业发展的历史视角与国际视野,充分考虑到国情特点与地区差异,系统、全面、科学、详实地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新型经营与建设主体的制度环境、模式选择与发展道路。力图回答:在当前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引导、扶持政策,才能借助于各种新型主体的成长,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
本书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在贯彻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全体驻村书记将其驻村期间的工作开展经验与扶贫理论总结而成并精选而来的一百个扶贫典型案例合集。这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单位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扶贫前线,各使其能、各尽其力地举全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才智与能力并全面全力施展到扶贫实践工作中去的一次彻底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方针精神的大动员,和经验的大总结。一百个案例各有侧重,围绕扶贫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重在解决驻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将扶贫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壮丽的扶贫大业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并为全体共产党员树立了榜样。 本书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编写,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编辑整理出版,不仅将为中国扶贫事业留下浓重的一笔历史记载,也为国际减贫事业的重要经验积
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曾经的技术发现带来了旨在结束全球饥饿的绿色革命,但60多年后,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 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本书中,全球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与全球粮食供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 康韦针对全球饥饿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包括: 面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大量不利因素,我们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 对于粮食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能做出什么贡献? 我们该如何让各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行动起来,寻找
本书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选择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以及流通渠道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阐释,并对天津市相关领域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借鉴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模式与创新经验,提出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为天津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步伐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报告分为发展综述篇、普惠金融篇、治理模式探索篇、固本强基特色篇、展望启示篇等五个篇章回顾了村镇银行十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村镇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书基于微观数据,利用历史计量学分析方法、口述史研究法和文献法,对农户收入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农户收入的整体研究、收入差异和收入与农业发展。同时,本书同时对农户收入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了家庭和生产队两个层面。在家庭层面上,短期的家庭生命周期和劳动力性别结构都对收入有所影响,长期的收入流动性考察同样发现家庭人口结构的重要性。在生产队层面上,发现生产队的差异可以解释农户收入差异的三分之一强。家庭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劳动力性别结构既是短期收入的影响因素也是长期收入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唐代土地制度研究:以敦煌吐鲁番田制文书为中心》主要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了唐代的土地(包括官田与私田两类)制度。根据唐代历史特点,《唐代土地制度研究:以敦煌吐鲁番田制文书为中心》分前后两期,探讨了唐代公廨田、职分田、屯田和均田制的特点和性质,论述了租佃制和国家管理私有土地的方式、程序等。《唐代土地制度研究:以敦煌吐鲁番田制文书为中心》还附有对吐鲁番出土佃人文书、欠田文书、退田文书、给田文书的录文和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