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连续出版物,今年的主题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农业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必然要求。全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为年度报告的核心和精华,分析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机理和意义,研判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与问题挑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报告分为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和生态环境篇四大板块。分门别类从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了实证分析及实践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农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本书采用结构 行为 规则 绩效的叙述框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为叙述主线,以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以中国农户对土地依赖关系的动态变化为观察视角,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并从地方的制度实践以及农户主体的行为反应出发,力图全方位、真实地还原自1978年到2014年中国集体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不失为一本 百科全书式 的扎实而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刘守英作序推荐。
本书基于作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化研究(农业部课题)课题研究,对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做专题研究,填补国内空白。本书共包括十五章,就以下问题做研究论述: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价值 ;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与形式;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背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基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类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定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体系架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符号化;原型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人格化;文脉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文化溢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代言人设计;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传播特色模式;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声誉缔造。
本书主要内容为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和乡村更新等理论视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探索乡村地域空间重构路径。本书介绍了国内外以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深入调研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探索,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定量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政策的思路与建议。在深入剖析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与路径,并在丘区欠发达乡村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
本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前沿。由学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实践案例、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等6个部分组成。学科发展主要介绍国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势等内容。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介绍。研究方法对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案例研究等进行介绍。实践案例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主要典型安全进行介绍。研究前沿对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前沿进行系统梳理。学科体系介绍中国农林经济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书立足于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基于翔实的野外观测、机理过程模型模拟、机器学习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探讨了近40来年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系统生长发育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并针对粮食作物如何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何时、何地需要更换新品种、未来品种应具备何种优良性状等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措施,以及如何实现农业保险产品的智能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系统地论证,提出了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粮食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展开,介绍什么是乡村振兴,怎样实现乡村振兴。分析研究乡村振兴中的“三大效率问题”;以产业扶贫富民实践为主题,以山西原平市、辽宁清原县和内蒙古库伦旗产业扶贫富民的实践现状为例。得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技术方案与路径是掣肘发展的关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厘清乡村扶贫富民路径提升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内在机理,科学识别扶贫重点区域及农民增收热点问题,并针对集成扶贫富民路径提升关键技术,构建扶贫富民信息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
本书系统介绍了绿洲区农业资源的现状和特征,揭示了绿洲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方面的重要性;对现有的农业区划理论和绿洲区农业区划实践进行了梳理,展示了绿洲农业区划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与成效,从而为绿洲农业的科学区划与管理提供支撑。本书可为绿洲区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丛书的第一卷。全书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咨询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阐述,正文涵盖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现状与问题,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趋势与经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与评价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美国、法国等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六个部分。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一要由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 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美味 。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要由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 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美味 。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本书主要摘编了近年来粮食工作的进展、各地方粮食局的工作推动情况、战略研究以及相关媒体文章。
本项目是龙登高教授主持的 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土地制度史”的 终成果。本项目以土地产权及其交易体系为中心,考察近千年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经济的作用,对近现代中国经济变革的影响,在探索学术原创的同时寻求现实启示。本项目将重点就土地制度 的重大问题,比如通过土地契约与制度演进”“地权市场的制度演化近世地权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土地租佃制度”地权分配与土地改革”等方面进行专题论述。 本项目将土地制度置入社会经济结构中,宏观层面考察地权市场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率及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微观层面探讨地权市场与家庭农庄在相辅相成的演进过程中形成和强化中国传统登济的两大根本性特征,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啊。考察百多年来对土地制度的反思与探索,分析四次重大的制度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通过梳理和借鉴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实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体制改革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新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以乡村地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效应为逻辑主线,系统揭示城镇化过程、农业农村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探明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交互作用规律及地域特征。从影响因素、传导作用方式及其程度入手,定量模拟和测度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基于理论解析、案例剖析、经验总结,提出转型期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及政策建议。本书对于新时期、新常态下,贯彻落实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对广西“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政策演替与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由农民自发到经营主体主导,再到产业导向型的优质“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建设耕地整治模式,并对不同整治模式的背景、内涵、形成过程、实施程序、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各个主体在参与“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各个环节的合作互动、自身利益和协调机制,基于典型案例,从整治前后地块数量、田块格局、灌溉条件、道路通达度、利用效率、扶贫情况、农民收入、社会化评价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对广西“小块并大块”和“双高”的实施效果进行多尺度综合评价。提出一套农业经营主体“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田建设创新政策体系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制”,分析提出“小块并大块”实施中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助推乡村振兴。 本书可
这本论集是1990~2013年白美清会长在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粮食储备局和中谷粮油集团、北粮公司担任负责人及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期间所做的报告、讲话、起草的文稿、函电中选出一部分汇集而成的论集。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化绿色化背景下 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第六卷,是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西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分为课题综合报告、专题研究和调研报告,课题综合报告就西南地区食物安全的生产现状、供需趋势、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做了总体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专题研究与调研报告以 为翔实的数据和调研,就某一类食物产业或特定区域进行了侧重分析和研究。 本书适合农业科技相关研究人员、行政部门管理工作者参考,可作为农学类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
本书共五部分内容,包括总论和原始创新篇、集成创新篇、持续巩固篇及重点突破篇等四个篇章。各篇章围绕作物种业前沿技术创新,分别从背景与需求分析、发展态势分析、瓶颈对策分析及未来战略构想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作物种业前沿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作物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提出了作物种业前沿技术理论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本书可作为从事种业科技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为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咨询机构及关注种业科技发展的人员提供参考。
《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的农业政策变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国际经验、我国天然橡胶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及其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农业例外安排等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明确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重点分析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的粮食安全战略、贸易增长战略、引进外资战略、境外投资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国际规则战略等关键战略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其中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了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本书以深圳市“合法外”土地管理政策为研究对象,拟重新认识历史上“合法外”土地管理政策的形成和变迁,可作为解决诸多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性认识,也可为新一轮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凝聚共识或作为改革的主要出发点。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兴旺,要客观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本书搭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初步研究框架,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进而对国外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本书依托吉首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完成的“湖南省乡村振兴干村调研计划”收集的数据,从微观村级层面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和趋势。在实证分析层面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水平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贫困农户生计响应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在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模式、成功经验与实现路径,进而提出了新时代系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