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 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本书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寺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本书从分析中国农户家庭的经济行为入手,比较了恰亚诺夫非市场条件下的小农理论、舒尔茨完全市场条件下的理性小农理论以及黄宗智的中国特殊国情下小农理论的异同及各自对于中国现状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从家庭出发理解当代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全新理论,对中国目前的乡村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本书稿主体由六部分构成。 部分,从土地税费收入、土地出让金等土地财政收入构成出发,探寻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特征。 第二部分,综合运用极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数变异系数均值和艾肯森指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区域差异;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法系统分析土地财政区域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区域间差异,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方法研究土地财政动态演进过程。 第三部分,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实证研究不同区域间土地财政收入与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采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厘清不同区域土地财政收入 影响因素;探索土地财政与城市化、产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因区域相邻关系而产生的土地财政策略互动及空间竞争效应。 第四部分,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揭
《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规划理论与实践丛书》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湖泊渔文化、江河渔文化、海洋渔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对国内外渔文化生态相关保护实践进行剖析与对比研究,以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研究案例,系统梳理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划定文化核心区、文化传播区、文化影响区和文化传播路线,确定渔文化的展示、传承、传播的重点区域和文化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指出渔文化合理利用方式,探索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限制性开发措施,保护水乡、渔村和船塘。 《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规划理论与实践丛书》可供从事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人员使用,亦可供相关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农业补贴的国际比较研究》阐明农业补贴的必要性,论述了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强调农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回顾并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说明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比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形成机理。美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包括农业生产补贴政策、资源与环境保护补贴政策、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食品与消费补贴政策等。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在《1933年农业调整法》的基础上,经过70多年演变形成以2008年《食品、环保、能源法》为框架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欧盟现行农业补贴政策主要为价格支持政策和单一直接支付制度。
刘晓光著刘元春主编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发展人大国发院智库丛书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重要问题,特别是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投资、储蓄和经济波动。首先,基于对中国经济的经验观察,总结了中国资本回报率上升之谜、中国储蓄率上升之谜和 奥肯定律 中国不适之谜。然后,在概述农业劳动力转移图景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经济三大特征事实进行了统一的解释。本书认为,理解中国高投资和高储蓄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的资本回报和生产率提升,进而在于理解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持续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后者又促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的特有模式。*后,结合研究成果,对中国制定未来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北京奶业经济发展研究(2013)》收录了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产业经济研究岗位刘芳教授团队、陆娟教授团队以及团队首席路永强研究员2013年关于北京奶牛产业经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是在大量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以北京市奶牛产业经济发展为主线,以都市型高效现代农业为背景,从政策宏观、产业中观和企业及市场等微观3个层次对北京奶业经济发展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京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流通及消费者终端等环节,同时着眼于全国和世界奶业发展,以求全方位的审视北京的奶牛产业经济发展。本书的内容包括两篇:北京奶业发展篇和中国奶业发展篇。本书由刘芳、陆娟等专家著。
本木马计从地理范围、发展基础、发展手段、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特点对北京创意农业的内涵进行定义;通过对北京现有的文化、特色农产品、科技等资源优势的考察以及借鉴国内国外一些成功经验,挖掘符合北京资源优势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后,通过对特定群体的调研,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北京创意农业指标评价体系,为今后北京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量化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阻碍创意农业发展的屏障,并从品牌保护、机制和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创新建议。
饶永辉编著的《浙江典型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DANG*当代浙江学术文库》SHOU*选取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作为典型研究区域,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在厘清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改革方向,探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路径SHOU*选择,重点分析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空间置换问题、潜力测度问题以及收益分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制度构建及改革措施。
郑文堂、邓蓉、华玉武、任荣所*的《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在对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问题进行概述之后,分别从粮食文化、稻作文化、粟文化、油菜文化、梯田文化、葡萄文化、猪文化、牛文化、羊文化、鹿文化、鸡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农耕文化挖掘研究。作者希望能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深入分析研究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问题,以增加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底蕴,并促进以**的传统文化引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李长胜、李海奎、毕磊*的《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系统》在近代统计模型的基础之上,利用林业部门的大数据,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似乎不相关模型;把 整体扩散 的概念引入到森林生态效益模型建立中,把多种森林生态效益统一到一个系统中;根据替代市场法和市场逼近理论,用市场逼近系数、有效面积系数、物理量转换系数等分别构造了**类货币量模型和第二类货币量模型;编制了从数据文件管理、视图切换、数据表文件编辑、森林生态效益物理量估计、森林生态价值估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广义森林生态效益估计、经典和广义森林生态效益估计到系统维护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岗堆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环境变迁与农业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入手,界定了环境与农业环境,提出环境变迁理论。引入生态学的环境胁迫理论,通过对历史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农业环境变迁分析,提出气候变化胁迫、灾害环境胁迫、生态环境胁迫和土地污染胁迫四个概念。根据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多发,造成危害严重等特征,引入灾害风险理论,提出农业减灾构思。利用区域生态脆弱性分析,根据西北地区脆弱区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对应关系,构建了区域农业生态治理理念。这些认知。对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对环境治理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我国许多农村男性劳动力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转移到城市打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只能将子女、妻子、及其父母留在农村。这些留守农村的人群,我们分别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2.3亿农民工,8700万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妇女4700万,留守老人2000万。 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男耕女织”格局。儿童缺少了父亲的关爱,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内向,健康状况变差甚或叛逆而误入歧途;妻子缺乏丈夫的支持,独立支撑整个留守家庭,承担照顾老人、子女、农活,维持家庭生计,还可能忍受着孤独与寂寞;老人可能独自生活,缺乏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有可能还要照顾留守的孙子/女。所以,如此大量的留守人群,均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挑战为中
《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是在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基于山东半岛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与理论总结”(09BJL030)的成果基础上形成的。重点研究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并选择山东半岛这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和水平相对较高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我国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中国改革首先是从农村起步的,至今农村和农业改革已经历了30多年的光辉历程,全国各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先后涌现出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江浙等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中山东半岛模式是形成较早、特点突出、经验丰富和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可谓走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伴随着传统农耕与乡村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与城市文明社会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摩擦。诸如农业用地如何转换为工业用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到非农产业、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供给缺口如何弥补等问题,在众多的摩擦中,多集中在土地收益上,以国家征收的方式实现农地向工业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转换,补偿标准成为焦点,本书就土地信托的内涵、基础条件、内在机理、收益渠道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把淮滨县土地信托项目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总书记在福建南平地区首倡、浙江全省2003年全面铺开、现全国推广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泰顺已连续实施十年,目前全省上下各级科技部门均在紧张筹备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十周年总结庆典,庄兴忠主编的《钱支援物支援好来位科技特派员——泰顺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十周年纪实》即为泰顺县总结活动内容之一,遴选了2003~2013年十年间,历任泰顺县县派科技特派员的个人先进事迹。
《烟叶生产成本与烟农增收路径研究》以政府管制理论、理性成瘾理论、供需均衡理论、农产品蛛网模型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四川省烟叶主产区凉山州两个县(市)102户烟农成本收益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全国、四川省烟叶生产成本收益统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图形分析、周期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剖析烟叶生产成本要素,测算烟农比较收益;运用弹性理论及多元回归模型厘定烟叶收购价格;结合阜新市阜蒙县实例,对烟叶产业基地建设进行探讨;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分析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影响因素;运用CRn*值法、HI相对值法测算产业集中度,构建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分析模型;运用静态、动态博弈模型对市场结构进行优化;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五种力量分析”模型,构建烟草流通竞争力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本书包括理论探索篇和田野调研篇。理论探索篇包括如下文章:双型重叠发展形态的速度适应问题,明晰土地占有权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关键,关于草原牧区生态移民政策问题及政策导向的思考,农民收入变动趋势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策略研究,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民间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垄断局面的冲击,等等。田野调研篇包括如下文章:河套平原小农经济的中农化趋势,新巴尔虎左旗边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黑龙江省农村信贷市场供求情况调研,东北农村汉族文化习俗变迁的现代特质,赤峰市特色农牧业发展优势分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