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编,组织众多行业 专家、研究机构、重点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等共同完成。书中从电驱动产业发展、技术趋势、产业链布局等方面梳理与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产业规划、企业决策、战略研究等方面的主管部门、行业机构、高校院所、整车和零部件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修正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问题,加速推进全球价值网络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制造业经历了从成本优势的获益过程,积累了的知识和能力,开始面临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开始尝试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据此实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的新工业革命,使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革,为后发企业价值网络体系重塑提供新驱动。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后发企业价值网络重构、结构跃迁与升级路径》系统解析价值网络重构要素,分析价值网络重构过程,明确价值网络结构演化机理,归纳后发企业结构跃迁路径,为资源配置信息化和生产组织网络化背景下我国后发企业挣脱“双向挤压”
我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作为碳排放的企业——发电企业,几乎关系着所有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倒逼全行业全产业的技术升级、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会带来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会带来整个商业生态的变化。所以发电企业作为“双碳”目标的龙头企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任重道远,也刻不容缓。 中国华电集团旗下的福建分公司,以首批试点的棉花滩水电公司和可门发电公司两家单位为抓手,开启了“精益管理”之路。通过“一水一火”精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华电福建精益管理体系。该书分为八大版块,列举了棉花滩水电公司和可门发电公司的30个经典案例,为电力行业改革升级提供依据和借鉴,同时助力电力行业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研究》通过对新古典增长模型拓展,加入劳动力流动因素构建劳动生产率收敛的数理模型,分析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机制和影响收敛的因素;采用变异系数、初始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及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多种收敛指标对中国工业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等;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三个层面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收敛特征;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存在差异,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均加速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而R&D加速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劳动力的技能
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元宇宙生态、经济系统及监管的专著,也是本将共票经济学、数字地球、数字文明相结合阐述的著作同时是一本元宇宙的专业科普书。本书系杨东教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提出的“数字文明(digital civilization)”、“双维监管(twin-dimensioregulatory system)”“共票(Coken)”、“以链治链”、“法链(RegChain)”、“金融统合法”、“市场型间接金融”和“众筹金融(WeFinance)”等概念的基础上,撰写的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元宇宙学术专著,特别是为元宇宙经济、数字资产的监管理念和制度提供了理论范式。为推动元宇宙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国家战略。
本书阐述了全球能源局势与中国能源发展概况,梳理并分析了202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各个能源行业的发展情况、市场走向以及未来趋势,聚焦中国和世界能源行业的热点话题,包括 双碳 目标下中国煤炭刚性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未来中国天然气利用方向及市场化改革、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变化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世界锂市场的发展状况等,还对绿色金融与能源投资、数字治理下中国的电力安全供应体系、干热岩与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储能技术、中国城市能源绿色利用与碳排放达峰指数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服务经济特征日益明显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以制造业升级为宗旨的再工业化战略能否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如何实现的,或者说通过什么机制产生?进一步地,未来各国,尤其是收入水平较低且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如何通过制造业升级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制造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为主题,从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两个视角出发,分别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法以及动态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制造业升级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间接经济增长效应和总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综合把握制造业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努力对前述问题做出回答。同时,研究结论能够为新时期中国深化实体经济领域的改革举措提供经验支撑和政策借鉴。
本书分别从绪论、绿色建筑及其经济性、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绿色建筑节能经济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节约材料技术与评价、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与评价、绿色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方面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期通过本书的介绍,建立一套经济评价模型,来证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意义,从而对绿色建筑进行全面评价。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本书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迭代历程视为多次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法,揭示竞争力迭代的原因,探究制造业发展的典型支撑基础,以及支撑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数字经济视域下,构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理论模型。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依据静态能力和动态潜力的双视角,分别从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赋能环保和产业利润动态平衡等四个层面,提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战略的提升路径。
《织锦产业平台商业模式新论》从理论层面给出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的原因和方法的统一分析框架,具体研究纵向链整合与垂直型垄断平台模型、“非正式第三方治理”模型,探讨织锦产业链重构的动因,平台经济对织锦商业模式改造的影响以及织锦作为第三方平台治理的原因、条件及治理绩效的变化;在经验研究层面,分析织锦产业链的整合和织锦平台商业模式的构建,并对织锦平台治理和治理绩效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工业生态园资源价值流转分析研究/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文库》主要包括五个部分:(1)理论框架篇:对传统的资源价值流分析方法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构建了一套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生态园区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框架体系;(2)园区企业篇:建立了包括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的基本模型、方法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园区企业资源价值流转综合分析体系;(3)园区整体篇: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生态园资源价值流转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应用流程进行规划;(4)政策保障篇:针对当前我国工业生态园的政策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园区(产业)经济政策、技术支撑与标准、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执行与监管等四个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5)案例研究篇:以湖南省宁乡经济开发区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
本书共分7章,首先对工业机器人的现状与行情做了简单介绍,然后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中的学习,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特性、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工业机器人的传感器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坐标系,最后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及其应用安全和安装/维护常用工具等相关内容。 本书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