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国际产学研各界对未来制造形态的探索,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视角深刻剖析并预测了工厂组织形态的演变,生动展示了制造业向全生态、全生命周期变迁的步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 未来工场 的概念,把技术变革与场景创新有机融合起来。书中全景式呈现了以 产城人文 融合为核心,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导向,以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关键支撑的未来制造场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获多位院士、专家、企业家高度评价。
《旗帜领航:党建宣传报道合辑》收录了2018年主流媒体对公司党建工作进行的宣传报道原文,包括报纸、视频等,按照媒体进行分类,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公司党建工作成效。
本书系统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梳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剖析了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揭示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不合理能源发展方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重要根源,提出以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电力革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思路、新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为推动世界能源电力革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操作、可实施、可复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全书共分为7章: 章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 第2章从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现状,回顾全球工作进展,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危机加速蔓延、思想认识不足、行动严重滞后、解决方案缺失、保障措施不力等
70年的工业化进程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工业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真实地刻画了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化70年空间格局演变》从世界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与格局演变入手,以各省份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业化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对工业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工业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 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地理版图变迁过程中,区域性塌陷与地区崛起并存,主要可分为衰退型塌陷、发展型塌陷、开放型崛起、承接型崛起4种典型类型。至此,中国工业经济的地理版图由改革开放初期显著的“东西分异”转为“东西、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
《工业4.0(执行版):未来工业制造和销售的商业模式变革》介绍的企业经济模式(战略型生产网络中的协同)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它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也得到了证实。《工业4.0(执行版):未来工业制造和销售的商业模式变革》借助具体实例,形象地描述了以企业经济理论为起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通往工业4.0商业模式的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中的大国形象和政治地位。中国人为源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几个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但同时也发现,这些行业中既存在着**进的生产技术,也保留着能耗较高、碳排放较高的落后生产技术。本书选取火电、钢铁、水泥三个行业,针对其行业自身的技术结构,构建碳排放模型和碳评估模型,定量化评估了技术结构优化对行业减排的潜力及其成本效益,同时提出适合我国火电行业、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路径。
我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作为碳排放的企业——发电企业,几乎关系着所有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倒逼全行业全产业的技术升级、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会带来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会带来整个商业生态的变化。所以发电企业作为“双碳”目标的龙头企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任重道远,也刻不容缓。 中国华电集团旗下的福建分公司,以首批试点的棉花滩水电公司和可门发电公司两家单位为抓手,开启了“精益管理”之路。通过“一水一火”精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华电福建精益管理体系。该书分为八大版块,列举了棉花滩水电公司和可门发电公司的30个经典案例,为电力行业改革升级提供依据和借鉴,同时助力电力行业率先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