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结合全球范围内最新的洗钱案例,介绍了洗钱的概念与原理、洗钱的手法与趋势、洗钱的类型与犯罪分子的动机,详细探讨了洗钱所带来的风险与后果,金融系统在伪装和转移非法资金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阐述了当前反洗钱立法与执法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效能,并为金融机构如何保护自身不被用作黑钱流动的渠道提供了独特见解。最后,针对如何有效侦查与遏制这类非法活动,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书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反洗钱相关概念、法律法规、识别技巧以及危害性等知识,增强公众对洗钱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帮助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理解并遵守反洗钱相关规定,促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监测和防范能力等。
本书从法学视域观察并思考为何需要经济学、 哪些范围需要经济学、 如何与经济学实现良好的规范衔接, 从而将经济学置于法学语境中进行系统考察与反思。本书从 价值目标 规范结构 事实认定 三个维度系统地考察经济学的功能范围及其限度, 将此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逐步聚焦, 从而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 对反垄断法领域经济学裁判适用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为一般理论研究提供更具前沿性的范例。 另外, 本书对经济学家在反垄断法中的角色定位及程序约束予以特别关注, 以解决经济学对于反垄断案件事实认定造成的挑战。 对于证据学一般理论的改进及经济学家参与庭审的制度重构具有一定开创性。
本书系统全面讨论了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竞争法问题,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对国有企业竞争性改革、数字经济竞争监管理念转变与方法革新、竞争法规则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系统探讨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中竞争法的高效实施路径。 书中提出并论证了公平竞争原则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原则,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应该秉持竞争中立原则,积极的包容审慎原则是建构数字竞争规则的指导原则,制度性开放的竞争规则 双向转化 理论,提出了竞争法律变革及法治实现的具体方案。
本教材旨在对商标法作全面和深入的阐述,在注重理论体系研究的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商标法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每章设有导读指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各章的逻辑结构;在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便于读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书中介绍了一些国外立法和判例,以开阔读者视野。文末附有相关法律法规,方便读者参考阅读。
本书对 2024 年金融市场的经典案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广泛涉及金融监管与创新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带一路 研究、企业融资与投资贸易、并购重组与争端解决以及立法研究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书中还对中央和地方的相关立法进行了深入且富有价值的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部分中外文论著更是积极传播中国法律制度和文化,为金融市场各参与方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内容。
本书为作者主持的 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广告法律规制研究》研究成果网络广告一直在以远远超过传统广告的速度发展,但是,这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很少受到政府和法律的监管,因此,本书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网络广告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本书的基本框架由总论与分论两个部分组成,总论包括 章网络广告法律规制概述、第二章网络广告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第三章网络广告信息披露制度、第四章网络广告监管体制和第五章国外网络广告法律规制的经验及启示。分论的安排坚持两条逻辑主线, 条主线是按网络广告的类别不同挑选三种 特色的网络广告形态进行法律规制研究,即第六章弹出广告的法律规制、第七章电子邮件广告的法律规制和第八章搜索引擎广告的法律规制。第二条主线是按行业不同,挑选两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行业广告准则进行研究
理论界对于我国经济法有分部门法、分体系的不同研究,但是对于经济法整体进行研究和对法治变迁的探讨却鲜有成果,尤其是基于“海派经济法”进行的体系研究成果,并不足以反映历史—法制的发展状况。本书稿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海派经济法”的五部分体系,探讨我国经济法治的变迁历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宏观调控法的发展路径,市场规制法治变迁,企业组织形式变迁,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变迁,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变迁。本书稿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对于经济法的完善和经济法通则未来的构建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字平台企业反垄断救济新论(法律与科技译丛)》体系化地收录了赫伯特 霍温坎普教授近年来独立发表的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反垄断相关的文章,正文包括四篇重磅级的学术论文。篇《反垄断与平台垄断》是霍温坎普教授近年来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垄断问题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缜密分析,强有力地回击了美国反垄断法学术界目前风头正盛的“互联网企业拆分说”,并提出了新的平台垄断救济方案。第二篇《数字聚合市场》是对篇论文中有关互联网平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能处于“数字聚合市场”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细化,在逻辑上可以被认为是对前文的论证补充与拓展。第三篇《平台与合理原则:评美国运通案》通过对在美国平台反垄断案例法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运通案的评述,阐述了作者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篇《反垄断与信息技术》主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