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此书是早对于买办制度做较详实介绍的中文专著,分为买办的沿革、意义、种类、利害得失及其将来4章,论及了买办制的发达与广东人的关系、南方买办与北方买办的关系、买办在法律上的地位、买办制之于我国和外国人的利害关系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银行、输船公司、保险公司、普通商店各类买办。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盐是中国古代稳定、重要的垄断专卖商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全书共6章。依朝代为序,分述先秦、汉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之盐政,并着重于对民国盐政之兴革、机关、盐税等的叙述。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个时代的劝农考证,是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相关政治制度的变迁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1644-1911)》是作者陈兆鲲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在E.R.A.塞利格曼等的指导下,按照西方财政学理论梳理清代财政制度的早的著作。原书初版于1914年。全书共五章,前两章主要说明当时中国的行政结构、区域规划、以及税收征收部门对收支的调整。后三章则分析了中国税收的三个主要税种,土地税、盐税和商品税。对于当时的欧美读者来说,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了中国税收体系的事实,使西方人对非常具有迷惑性且毫无规则的厘金、盐税等税收机制有了大体了解。对于现代的学者而言,其价值不仅在于按照西方学术规则、应用西方财政学理论来分析税收制度问题,还在于它将西方财政学引入中国过程中的开创性以及对当时中外学术交流的反映。
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探究了地理、 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决定了世界的贫富格局。他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借助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大要素,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一直处于不均衡之中。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上、下两编,上篇讲海关沿革;下篇分十节叙述了海关的统属,海关职员的阶级,总税务司署的组织,各地海关华洋关员人数,关员俸新之等级、任免与调迁及其他待遇,海关经费,关税的存放及用途。全文论述我国海关沿革及海关制度,附编述及海关与外债关系。
书稿重点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成长的历史脉络,通过深入挖掘一系列历史事件,生动还原诸多历史细节,真实再现了一系列代表性事件中的代表性人物。比如:改革开放后中国靠前张个体工商执照的领取;靠前张私营企业执照的艰难诞生;靠前位承包者关于雇工的坎坷遭遇;靠前个民间钱庄的沉浮……诸多的中国靠前和人物遭遇,向读者讲述了历史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人物、事件及细节是以往所有形式的媒介传播中从未披露过的。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靠前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民营经济成长的作品,书稿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最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
《萧条异代》是黄恽先生的又一部掌故小品集,书名得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作者借写掌故抒发对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的感慨。书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共五十余篇。上辑“缥缃摩挲”中写到了章太炎、张爱玲、苏青、胡适、巴金、吴宓、穆时英、刘海粟、胡兰成等人的隐秘故事,以民国文人为主。下辑“闲览偶得”则以明清人事为主,涉及洪承畴、黄宗羲、吴大澂、顾文彬、翁同龢、曾国荃、胡林翼、郑孝胥、林琴南等人隐秘旧事。作者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视角独特,善于从无故事的地方或材料中看出线索来,通过对旧资料进行新发掘,发人所未发,所涉人事能给人“旧人新事”的感觉。本书既有趣味性,也有史料性。
《 金融学 (第3版)学习指导》是我社出版的 21世纪高校金融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金融学》(第3版)的配套用书,由《金融学》教材作者之一担任主编。本书针对《金融学》教材各章内容对于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或进行相关背景介绍,同时针对每章内容编写了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字解释、论述题等各种类型的大量练习题,并且对所有练习题给出了答案,针对重点题目还有详细的讲解。而且,在本学习指导的最后总结列出了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金融学》专业课考试中与各章节内容相关的考题,并给出了答案和讲解。本书既可以作为《金融学》教材本科生平时教学的辅导书,也是很好的考研辅导书。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2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六章,分别论述了中外通商之起源、历朝之对外商业政策、管理及经营对外贸易之机关、关税征收及市舶之收入、历朝之通商口岸、输出入之物品,记述了 1842 年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 9 章,论述了宋元的年代和地域、宋元以前经济状况的追溯、手工业、矿业、交通运输、商业、都市、货币及钞法、农业及土地、租税等问题,涉及全面,论述详尽,是重要的经济史学专著。
本书主要从土地所有制度、土地立法制度、土地监察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保护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纵向梳理,在挖掘史料、合理分期和厘清脉络的基础上,又从横向对土地制度的各个层面进行考察关注不同时期国家对于土地管理的作用和影响,为当今土地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方法,既可以作为一部翔实的地政史来看,也可以作为土地管理学的专业书来看。由于本书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以也是―部有助于政府决策的书.
《新中国时期与清代新疆屯垦制度的比较研究》 编著者张晓莉。 屯垦制度是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治理边疆、 维护稳定的一项特殊制度,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屯垦实 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综合性制度, 其制度结构与绩效直接关乎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本 书综合运用新历史学、政治学、新制度经济学及制度 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边疆实际、历史经验与屯垦 特殊性相结合,比较新中国时期与清代新疆屯垦行政 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产权制度的异同,总结经验与 启示,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新时期新疆屯垦制度的 创新,以期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屯垦制度,加强边疆治 理,维护边疆稳定,实现国家安全和民族融合。 《新中国时期与清代新疆屯垦制度的比较研究》 遵循“提出问题一理论借鉴一构建框架~实证分析一 解决问题”的技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