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
《复旦政治学译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近代早期欧洲的精英斗争与经济转型》作者为研究国家体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学者提供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精英视角,为解释资本主义产生的偶然性而非必然性正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复旦政治学译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近代早期欧洲的精英斗争与经济转型》涉及欧洲转型和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及争论。作者首先重新分析西欧变革之前的社会结构,而后展现封建主义因素的重组如何创造了新的资产阶级团体和国家,以及那些更理性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信奉者又如何获得了特权。作者观点的每一部分都涉及某些有关欧洲转型的争论,并以英国、法国、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的精英斗争为例来解释资产阶级产生与经济转型的不由自主。《复旦政治学译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近代早期欧洲的精英斗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7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有六章,包括农业与土地制度、租税制度、商业交通与工业、货币与对策、政府寺院大族在经济上的冲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租税与*的关系、官僚营商与高利贷事业的关系、货币使用的萎缩和货币问题的症结等命题,讨论了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上的协和与冲突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一部视角全面地经济史学专著。
我讲,我画 10分钟,轻松get一段金融史 信托为什么是富豪超爱的金融工具?为什么保险的故事可以从孔子讲起?债券史是一段跌荡的借钱史吗? 历史长河中,金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世界里面,有很多有趣有料的故事。 当爱扯淡更爱研究财(zhuan)经(qian)的90后美少女轱辘慧,用漫画的形式,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的时候,你会发现,金融的历史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繁复,纷繁复杂背后自有其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本书精选自凤凰网财经王牌原创栏目 财经连环话 ,用漫画的方式,从货币、银行、股票、保险、债券、信托、黄金白银等十个方面,对世界尤其是中国五千年来的金融发展史做了一个有趣的系统梳理。
中国近代铁路史应有新的建构、新的话语和新的问题意识。铁路建设的起步史、探索史和影响史构成了中国近代铁路史的基本内容,每一部分均有丰富的历史意蕴。《东吴史学文丛:中国近代铁路史新探·朱从兵自选集》结集的三部分论文正是这种建构的初步尝试。部分反映了铁路建设事业起步阶段统治高层对铁路态度的变化、对铁路建设的动力选择和当时的舆论动员情形。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代表人物的铁路建设思想和实践。第三部分讨论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本书是冀朝鼎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由英文写著。 本书强调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以及与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在书中,作者假设农业社会结构凝固、水利建设服从于统治目的以及认定气候对水利工程无决定性影响等,开创性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同时还大致按照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过渡的时间顺序,分析作为国家一项职能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作者所提出的“基本经济区”的相互关系。此外,本书还分析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内容。 强调从水利系统这一角度分析其在基本经济区的发展、演变中的作用,自冀朝鼎之后也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本书是 趣修经济学丛书 之一,结合经济学原理,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史的演进逻辑与规律,以中国经济史为重心,兼顾世界经济史的比较分析,以大事件和专题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能够洞察重大历史事件的经济学逻辑和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动因,并掌握分析经济史演进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章 经济史:经济学原理的试验场 ,第二章 人地关系:马尔萨斯陷阱与传统经济 ,第三章 盛衰之间: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大分岔 ,第四章 经济奇迹:中国之治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五章 经济大循环:中国与美国的演进路径 ,第六章 向湾而生:陆海互动的历史与未来 。本书知识性与可读性俱佳。
“资本主义对未来发展的承诺,是对今天的犯罪。”2008年来,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全球,面对危机与崩盘,经济学又当如何作出回应,经典理论是否还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本书以一个荒诞故事起笔,围绕过去300年间经济学历史上诸多表面上令人震惊的事件,力图追问:国际金融舞台瞬息万变,究竟是一场理性参与者的合作表演,还是一场毫无理智的闹剧?在金融资本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是否可以负担其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人类的经济生活是趋于理性,还是迈向蛮荒与未知?
作者亲历了日本战后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在大藏省的工作经历让他能够亲身经历其间日本经济运行的过程。同时,作为学者,作者见证了日本平成时代(1989年至2019年)的三十年间日本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败。 br 2019年是平成时代结束的那一年,也是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第二十九年。安倍经济学虽然起初被寄予厚望,但积重难返,日本经济本质上没有丝毫的改变,而作者提出的“失去的三十年”基本上可以为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盖棺定论。 br 在经历了广场协议后的盲目贬值、激进的货币政策与泡沫经济崩溃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缺乏稳定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后,终于,有经济政策连续性的日本政府出现了,但此时的日本却又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阶层固化以及制造业、高新产业凋敝等问题。 br 与美国的贸易战、汇率战,以及少子化、老龄化、高新技术产业的
......
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制度性因素是否导致了不同社会财富的差距?贫穷社会是否可以依靠外在的力量获得经济发展?错误的观念为何在创造误解,加剧差距?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上,是什么导致了人和经济走到如今的困局? 马尔萨斯陷阱、工业革命、大分流——人类告别施舍,摆脱残酷发展循环,重新选择贫富命运的前行之路。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运用各个文明的经济史料,以人和文化的角度向我们解释制度与资源在社会中的合理角色,揭示文化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海关史十六讲》以中国古代海关发展的历程和中国近、现代海关的现代化进程为基本线索。古代部分讲述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机构和职官设置、空间分布、海关业务等,总结中国古代海关与世界其它地区海关发展历史的相通性和独特性。近代部分讲述欧洲国家撤销内地税关、统一建立现代性的国境税关之后,中国封建海关的相对落伍和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形成,并总结中国人民追求海关独立自主和海关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当代部分讲述新中国海关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海关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开放与中国海关的现代化。通过专题梳理,能够使读者深刻了解中国海关的过去和现在,并能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中国海关的发展。
《随园史学丛书:战国秦汉经济问题考论》中,恒全将过去对秦汉经济问题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不但将秦汉土地制度问题追根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还把汉代的商品经济问题放眼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并考察,表现了一位历史学者研究中应有的宏观视野。同时,《随园史学丛书:战国秦汉经济问题考论》注意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通过全面占有史料,以史料自身显露的信息为基础,以实证分析解决问题,力求以材料说话,论从史出,不顾此失彼,不偏颇任何一方。在方法上,他坚持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纵向与横向比较等方法,且多处运用统计与表格的方式来印证新的论断。如运用天长纪庄木牍关于西汉东阳县《*簿》、《算簿》资料,对汉代更役负担通过表格做定量分析,从而证实了西汉晁错所云之“今农夫五口
全书共三编二十三章,以“上古商业”、“中古商业”、“近世商业及现代商业”之框架,全面叙述中国商业自黄帝尧舜禹至民国二十四年之五千年历史,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外受强邻经济之侵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根本原因,痛感当日中国商业史“殆亦一不完全之历史而已,一商战失败之历史而已”。
先秦,即秦统一之前的历史阶段。秦统一后,设郡县,大不同于前代;而在文献上也有所不同。总之,由于世相的变化、时势的推移,先秦的经济却不同于后代,有必要进行独立的研究。而本书的作者田崎仁义将先秦时代分为三部分:从太古到尧舜时代、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代,因篇幅有限,较为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史未被录入,而对于另外两个时代的经济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6章,介绍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及海关行政权旁落的经过和各项协定,分析民国现行关税制度的种种弊端,并论述有关修改税则、裁厘加税、关税自主运动等问题。本书是研究晚清至民国年间关税问题的重要著作,虽详于民国,但对晚清的关税研究亦有相当的篇幅。
明、清二朝,广州“一口通商”,以十三行商馆为中心的贸易口岸,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地位凸显。 十三行的中国商人,为开拓国际贸易求新求变,独领风骚,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巨。然而,他们一面是皇朝特许的垄断商人,可获高额利润,人称其为“富可敌国”的官商;另一面,他们又深受封建专制与国外黑暗势力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备受歧视的民商;他们受到严苛的限制,还得承担巨额的苛捐杂税,并且要承担一切经济活动与涉外贸易的风险,以及赔偿其他同行破产给当局与外商带来的损失。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悲剧角色。多次大火,终于让他们在一片毁誉声中最后寂灭。 而他们的后人,也不再有谁重操旧业。 重新认识这批民商的历史价值,破译他们的行为以及心理深层的“密码”,对今日的改革开放不无借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叉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作者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本书以前近代中国的市场发展为中心,重新评估商人组织在16-19世纪期间中国市场整合中的作用。过去的研究为此曾经有过争论,并以中国小农经济和经济停滞为题而把传统商人组织视之为落后的企业制度。本文试图透过考察明清时期中国的区域贸易市场和商人网络,以展示和理清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此外,本书也实证检验了影响1736-1911年间江南地区市场整合程度的各种因素,更深入理解了中国市场整合趋势背后的原因。
十三行300年,是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间的华彩乐段。它色彩斑斓,令人目炫,迄今仍余音绕梁。要把握住十三行,要真切了解清朝禁海到开洋,又从开洋至限关的政策演变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限关之日又正是英军攻占孟加拉鸦片基地之际,终导致鸦片战争,这期间有着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历史转折,这才是整个十三行研究的枢纽,是禁—开—限演变之历史的枢纽之枢纽,解开了它,方可能解开整个清代外贸之谜 , 掂量出整个清代十三行的存在价值与历史含量。
统一财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决策之一,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工业化和计划体制影响深远。本书详尽梳理了统一财经决策的酝酿、准备与启动的历史过程,从财政、金融、贸易、国营企业管理等方面对统一财经的制度框架及实施过程中的政策调整进行了深入的解析。统一财经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财政汲取、资源动员和资源配置的能力,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与赶超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的制度奠基。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建国初期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武汉市个案研究》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框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建国初期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武汉市个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六章,包括三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部分即章,对清末到民国时期武汉商会和工商同业公会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建国初期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武汉市个案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探讨新中国建立初期武汉市人民政府对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过程。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即《结论与展望》部分。分析了建国初期国家对工商团体进行重组与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取得的成效以及这种改造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