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自然和其他竞争者的生存斗争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只有通过互助合作才能生存或过得更好。从本质上看,合作社就是个体为改变自身弱势地位和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联合起来进行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可见,改变自身弱势地位和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员参与互助合作活动的根本目的,也将是社员所有利益诉求的产生根源。本书由此出发,追溯社员权本源,翻译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合作社的立法,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合作社立法的普遍做法,揭示社员权产生过程,构建个体社员权和集体社员权“二元社员权”理论体系,探究社员权的取得、消灭、行使、限制以及保护等基础理论问题,并对我国的合作社立法与实践进行有理有据的评析,思考我国合作社立法完善途径,提出了理想的改进方案。
《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从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威胁着手,通过梳理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新趋势,提出以个人信息控制权为核心,使个人信息保护理念由重归属向重应用转变,设置科学的个人信息损害赔偿机制和技术保护机制,以实现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可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互联网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和网络信息安全从业者参考使用,并可作为法学、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雏形期和九十年代的沉寂期后,部门行政法研究在二十一世纪之初迎来了勃兴期。个性化研究风格的兴起、学术共识的形成和法治实践的,昭示着部门行政法崛起的巨大贡献。同时,碎片化的研究格局、简单套用总论的学术迹象和去法化的学术成果,也反映出部门行政法研究的诸多缺憾。为此,准确把握部门行政法研究的历史使命和主要进路,对部门行政法的发展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犯罪治理的理论研究及其科学价值在我国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国际社会犯罪治理的发展状况背道而驰。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治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广泛展开,我国犯罪治理的科学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将日趋完善。《中国犯罪治理研究报告》立足于当代中国犯罪治理的现实问题,整理基础数据,阐述犯罪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也可作为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辅助性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