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序,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 《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 《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宪法法院的守护者 汉斯·凯尔森法官研究》以奥地利宪法法院的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为基础,概括论述了汉斯·凯尔森任奥地利宪法法院法官(1919-1930年)时的工作活动及其在一些重要裁决中所持的法律观点和理论观念,同时也论及凯尔森与当时宪法法院其他法官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缘关系、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 《宪法法院的守护者 汉斯·凯尔森法官研究》通过论述凯尔森作为宪法法院法官的工作活动,特别是他在宪法法院的诸多裁决中所发挥的作用,展现了凯尔森为学、为事、为人的操守和品格,明晰了凯尔森为宪法法院制度的设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使宪法法院成为一个宪法机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为宪法审查制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助于*为准确地把握和了解“纯粹法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在宪法实践中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
《典当纠纷实用案例裁判与述评》精选近些年来的典型典当纠纷案例,梳理了典当法律关系的特性及其与类似交易的区别,从典当经营规则的视角分类研究了当票、当金、当物、赎当、续当、绝当、利息、综合费用、违约金在裁判中的认定。在体例结构上,既有每一个案集中展现的问题提示,也有类案所体现的解释分歧的述评,具有较高的价值。
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亟需历史的视野与方法。中国宪法的规范性、政治性与事实性要素,都具有一种历史生成与演化的维度。为着更好的理解中国宪法的现在,有必要理解它的过去,尤其是近代百余年的中国宪制历程。本汇编以政治立宪主义为根本视野,以改良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复调结构为主要线索,撷取并整理了鸦片战争前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各类与广义的“宪法”有关的历史文献。我们期待,这上下两卷资料,能够激发起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同仁对百年中国宪制命运的更大学术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