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学习、了解工伤相关法律知识,利用工伤保险制度规避单位用工风险,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编辑出版本书。本书以《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及高院关于工伤保险的司法解释的条文为主线,结合相关配套规章,对条文应如何适用做了详细而有深度的释解,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介绍了法条适用中的常见情形。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我国工伤保险和认定制度的主要规定和注意事项,按照法律的规定做好工伤保险、认定、赔偿相关工作,很大程度地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
选举可以采用何种规则?程序上又包括哪些步骤?回答这些问题,无疑是弄清选举制度的关键所在。本书从选举的概念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当代选举制度的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原则和秘密投票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细致梳理了多数决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制等不同类型的当选规则;详细介绍了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确定候选人、开展竞选、投票、计票以及选举诉讼等诸多选举工作环节和阶段。
选举可以采用何种规则?程序上又包括哪些步骤?回答这些问题,无疑是弄清选举制度的关键所在。本书从选举的概念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当代选举制度的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原则和秘密投票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细致梳理了多数决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制等不同类型的当选规则;详细介绍了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确定候选人、开展竞选、投票、计票以及选举诉讼等诸多选举工作环节和阶段。
本书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宪法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理论角度的研究立基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论证了“有效率的宪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有效率的宪法是指能够使个体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的宪法制度。实证角度主要介绍了目前国际学界经常使用的十种相关实证数据库,并尝试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宪法教义学》首先通过对法教义学的概念及倾向性特征的分析,提取出论述的主体线索;进而以此线索作为坐标,逐一研究宪法教义学的概念、特征、主要工作,特别是其中的宪法解释、建构与体系化的原理和技术;在此基础上集中分析宪法教义学的功能与界限,以及在我国这样一个不存在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的国家中,宪法教义学所可能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本书具有普通法律教科书的特点。由于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全书将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与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制度。 在内容上,本书分三大部分,共八章。部分是概论,其中包括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宪法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渊源,以及宪法审查机制三章。之所以将审查机制作为概论部分,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宪政经验普遍表明,宪政审查是宪法效力的必要保障;没有某种形式的宪政审查,宪法就失去了实际效力,宪法学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头理论。因此,和前两章一样,这部分内容具有基本与普遍意义。第二与第三部分是关于宪法学实体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国家机构,包括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管窥》为童之伟教授近年来所发表的关于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的论文合集。全书分为三编,分别涉及宪法与民法之关系、宪法与刑事法律之关系以及宪法与其他部门法之关系。从形式结构上来看,文章均为已发表过的文章,且大多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重点在于表明部门法的制定与运行不能与宪法相悖,一切法律和法规都不能违宪,而应在宪法的统筹下制定或修改法律。从内容上来看,三编所渉内容不同,第yi编论说宪法与民法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从《物权法(草案)》展开;第二编论说宪法与刑事法律的关系,重点从《刑事诉讼法》及其修正案展开;第三编论说宪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德国基本法:历史与内容》中首先简明扼要地描绘了德国基本法的前史与产生,然后以初次阅渎者的视角介绍了基本法的结构和一些重要表述,接着勾勒了基本法在德国政治和社会现实中的运行,最后讨论了基本法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如公共安全与自由的冲突、德国法秩序的欧洲化和国际化等。 每种文化都需要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好的解决方案需要想象力,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会激发这种想象力。以这种间接的方式,《德国基本法:历史与内容》或许会有助于中国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