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何以在诞生之初即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在制度层面如何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通过历史中国的宪制实践,我们是否可以揭示一般宪制可能或必须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反思?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规划:宪法与行政法学》的编写根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宪法与行政法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教学和实践需要设置相应的内容。《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规划:宪法与行政法学》主要由宪法学和行政法学两部分组成。在内容上侧重于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对法律实务应用的需要,每节都以案例引入并尽量以实例方式来阐述有关知识点。在体例上也会设置相应的实践训练或案例分析。此外,还将对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中一些前沿性的问题作相应的介绍。
本书是学术界用法律文化学原理解读中国宪法文化的理论作品。从文化学的宏观立场来看,古代基本法与中国近现代宪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古代政制中的德政模式、集权结构、等级秩序以及人治机制,乃是中国宪法文化生长的基础土壤,并以文化根基的作用方式,支配和影响了宪法知识体系在近代中国的舶入过程与建构形态。该书梳理了西宪东入的时代语境以及宪法知识体系移植的历史进程,并从宪政的四个维度全面解析了中国近现代宪制在观念理解、制度设计以及实施运行上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深刻地揭示出“宪法是一种文化”这一理论命题的当代宪政意义。
党的十九da报告提出了“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的法治举措,这对于维护宪法与尊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书围绕如何完善我国合宪性审查的机构、如何科学确定合宪性审查的范围与对象、如何完善合宪性审查的程序与方法等问题,通过扎实的文本规范分析与制度事实分析,探究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基本构成与特点、特色与风格,为推动构建统一、完整、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宪法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必然要 求国家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家应何时作为?应有哪些 作为?又应如何作为?对于这些问题,经济学、政治 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皆会做出各自的判断。陈征编 著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宪法界限》的核心内容 则是如何从宪法学角度回应上述问题。
本书是由华图考研组编的法律硕士联考宪法、法制史真题解析,由相关学科有着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编写,根据2023年法律硕士联考的要求以及 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编写而成,对法学、非法学考生都适用。本书收录法律硕士联考真题全面,能够满足考生的备考需求。书中对每道试题逐项解析,解析详尽,通俗易懂,不仅分析命题思路,而且对命题陷阱予以点拨,对涉及的相关重要知识点结合试题予以阐释,并指明相关试题的法条和法理依据。本书将历年真题按照章节和考点归类,便于有针对性地练习,是复习法律硕士联考的专业用书。
本书涵盖建设工程领域相关的常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委规章、司法解释及*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全书的法律文件按照紧密程度排列,方便读者对某一类问题的集中查找。为保持本书与新法的同步更新,免费增补本书下次修订时的电子版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拥有 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宪法规定 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的性质、根本制度, 的根本任务, 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的组织与职权, 的标志等 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本书收录2018年3月 修正公布后的宪法文本,并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国旗与国徽图样四色印刷,附上正红色设计版宪法宣誓誓词。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治构建展开研究,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着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收录文章主要通过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国家公园建设情况、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梳理青藏高原法治建设中亟需规制和保障的问题,并根据实地调查的情况,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寻求既能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又能健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制体系的法治路径,为今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相关立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为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做出重要的制度和立法保障,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在现有机制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性靠前组织——南极组织有利于南极条约体系内部机制的整合,进一步明晰其靠前法主体地位,而且还将增强其与其他靠前组织的联系与互动,促进南极靠前治理的民主化与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