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刑法总则案例研习》的特点:1.本案例教材的构思。本教材由刑事司法学院刑法所张凌、罗翔组成课题组,设11个专题,对92个案例进行评析,附加了若干个拓展案例,通过对《刑法》专题进行细分来具体划分每个知识点并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以《刑事审判参考》出现的经典案例为主,这些案例既包括适用中出现问题的知识点,也包括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特色。本教材既可用于案例课,也可以用于研讨课。2.在案例事实和判决意见部分,尽量压缩了篇幅,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性,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同时,很多判决书的说理比较详细,如果过度简化,就会变得无味,缺乏有效的信息供学生思考,因此,该部分保留了部分判决书原文。3.评析部分。本部分没有过多写基础知识,只是就个案的特殊贡献和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
高铭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刑法学界 泰斗 。 2016年11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决定授予高铭暄先生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高先生多年来对中日刑法学术交流的贡献。 201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 中国刑法的国际视野 学术研讨会暨高铭暄先生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庆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 该书收录了高铭暄教授、冯军教授、高桥则夫教授、西原春夫教授的文章,对中日刑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比较研究。此外,收录了高铭暄教授荣获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表彰词、答谢词、祝贺词,以及在北京举办的高铭暄先生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庆祝会上的发言,结集成书,以祝贺高铭暄教授荣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论坛采取各校联动机制,各校刑法学研究带头人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刘明祥教授与曲新久教授是论坛的召集人,梁根林教授作为"杨春洗教授法学教育与研究基金"的代表负责总协调。论坛旨在通过组织各校刑法学者在刑法学重大问题、基本立场上展开对话、争论和交流,不断地推进中国刑法学术的发展,并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四校法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刑法专业的研究生带来学术上的盛宴。该论坛还吸引了不少国外知名学者参与。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三卷):刑事政策与刑法变迁》为该论坛部分交流成果的结集出版之一,主要讨论了刑法总论的核心问题:体系构造与犯罪构成。张明楷、陈兴良、刘明祥、冯军等国内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分别贡献了自己在犯罪实体、犯罪构成要件学说的发展、犯罪体系、责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也针
《走私罪系列研究丛书: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对走私犯罪进行研究,首先分析走私犯罪的经济原因,客观地描述了走私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走私的弊端及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运用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即成本-收益理论来分析走私和反走私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在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意大利、法国、台湾等的反走私措施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反走私实践。为应对走私,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不断变革和努力完善缉私体制。《走私罪系列研究丛书: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从制度层面重新审视中国缉私体制的发展历程,在回顾历年打击走私采取措施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缉私体制运作实践中的经验,分析缉私工作中存在
《电子物证技术基础》,本书共分7章,分别介绍存储技术、常用的FAT、NTFS、Ext文件系统、文件相关的取证知识、内存管理基、系统安全、字符编码、可执行文件格式等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编审版)》分为两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附录,内容包括:编总则;第二编分则;附录一关于修改刑法的决定和刑法修正案;附录二关于刑法的法律解释;附录三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编审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审。
《我与刑法七十年》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 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不可多得的资料。附录的“我的学生生涯”记录了高铭暄先生从一个东海旁的小渔村,走进全国zu1高学府,走向zu1高法律殿堂的奋斗经历,情感真切,生动有趣。
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国家,在犯罪学与犯罪控制的策略上,正在日益成为犯罪统计学和管理犯罪学的领地,以此计算出危险族群的分布区域、易犯罪的时间以及统计哪些释放者再犯的可能性,由此使得监狱正在进入仓库化管理的时代。本书的作者从欧洲的观点对于这种犯罪控制的工业时代进行了梳理,也提出了批判,指出在以经济模式看待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如果社会没有仁慈和宽容,重刑的刑事政策只能把更多的人送到监狱,而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犯罪学和监狱学前沿理论的著作,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许多知识和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傲慢,而是充满了对数字式控制和工业式管理的反思。
《“死刑程序研究”系列·死刑的程序控制: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主要内容包括:论死刑案件的权力配置、死刑复核程序全面审查原则的反思、死刑复核程序的律师参与、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保障、死刑案件中“隐性和解”与制度保障、死刑案件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等。
犯罪学是一门以观察犯罪现象、研究犯罪规律、归纳犯罪原因、制定犯罪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其以控制并预防犯罪为己任,因而名副其实的是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犯罪学论丛(靠前0卷)》是由赵国玲老师主编的,介绍犯罪学领域新理论研究成果的连续性出版物。 《犯罪学论丛(靠前0卷)》整体分为“犯罪学基础理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罪犯矫正与社会复归”以及“职务犯罪防控”等四个部分。
近年来,金融犯罪因其极高的犯罪黑数和定性难、取证难、抓捕难、追赃难等问题成为侦查工作的难点。刘燕著的《金融犯罪侦查热点问题研究》以侦查为视角、以案件来源和取证为重点,探讨侦查实践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金融犯罪侦查中的刑事政策、刑民交叉、行刑衔接、涉案财物处理及网络金融犯罪等。《金融犯罪侦查热点问题研究》从侦查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偏于理论去探讨其学理分类、外在表现和本质成因等论题,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金融犯罪侦查热点问题研究》可供从事金融犯罪研究的学者参考。
秘密侦查是指法定的侦查机关以揭露和证实犯罪为目的,严格依据法定程序针对侦查对象所实施的,在主观上有强烈的保密需求,客观上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运用过程中对侦查对象不公开的一种收集证据和査明案情的侦查活动。随着犯罪的智能化、组织化、隐蔽化程度的日益增强,以公开侦查为的传统的犯罪侦查模式遭遇了靠前的挑战,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运用秘密侦查手段来打击和惩治犯罪,以实现犯罪控制的目的。但是,由于秘密侦查具有易侵权性的本质特点,如果使用不当,失去控制,就极容易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了使秘密侦查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就必须加强对秘密侦查的法律规制。秘密侦查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在于法治理论、正当程序理论及权力制衡理论。按照法治理论,公共权力的行使应当受到控制。秘密侦查权属于国
《刑事审判参考》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办的业务指导和研究性刊物,自1999年4月创办以来,秉承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的编辑宗旨,在编辑委员会成员、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密切联系刑事司法实践,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权*性的业务指导和参考,受到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和刑事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的广泛肯定和欢迎。
本书为学术专著,我国现行的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出台的系列技术规范有不完善之处,同时实际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时很多细节问题解决过程中找不到政策法规及技术指南作为依据,导致评审和验收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分歧,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和技术应用,有大量的实际项目实施经验,为此,总结实际应用的问题,为该行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指导。本书从实际应用出发,精选了有代表性的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案例,研究分析了土壤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实际操作步骤、方法和技巧,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全过程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表述,以便今后能够有效开展该领域的实际工作。
本丛书主要收录刑事审判、纪检监察和惩治违法违纪等方面的法律文件与解读,以及司法工作中的热点与疑难问题研究、新类型疑难案例选评、法律适用问题解答等内容。 通过对 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重要地方性法规进行同步动态解读,为广大读者学习理解 法律规范,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文件,提供了一个 、多层面的高速信息平台。 本辑重点收录了 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海警局执法部联合印发的《办理海上涉砂刑事案件证据指引》及其相关答记者问、解读《全国法院 案件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及防范金融投资诈骗典型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