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刑法总则案例研习》的特点:1.本案例教材的构思。本教材由刑事司法学院刑法所张凌、罗翔组成课题组,设11个专题,对92个案例进行评析,附加了若干个拓展案例,通过对《刑法》专题进行细分来具体划分每个知识点并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以《刑事审判参考》出现的经典案例为主,这些案例既包括适用中出现问题的知识点,也包括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特色。本教材既可用于案例课,也可以用于研讨课。2.在案例事实和判决意见部分,尽量压缩了篇幅,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性,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同时,很多判决书的说理比较详细,如果过度简化,就会变得无味,缺乏有效的信息供学生思考,因此,该部分保留了部分判决书原文。3.评析部分。本部分没有过多写基础知识,只是就个案的特殊贡献和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
高铭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刑法学界 泰斗 。 2016年11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决定授予高铭暄先生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高先生多年来对中日刑法学术交流的贡献。 201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 中国刑法的国际视野 学术研讨会暨高铭暄先生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庆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 该书收录了高铭暄教授、冯军教授、高桥则夫教授、西原春夫教授的文章,对中日刑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比较研究。此外,收录了高铭暄教授荣获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表彰词、答谢词、祝贺词,以及在北京举办的高铭暄先生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庆祝会上的发言,结集成书,以祝贺高铭暄教授荣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论坛采取各校联动机制,各校刑法学研究带头人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刘明祥教授与曲新久教授是论坛的召集人,梁根林教授作为"杨春洗教授法学教育与研究基金"的代表负责总协调。论坛旨在通过组织各校刑法学者在刑法学重大问题、基本立场上展开对话、争论和交流,不断地推进中国刑法学术的发展,并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四校法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刑法专业的研究生带来学术上的盛宴。该论坛还吸引了不少国外知名学者参与。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三卷):刑事政策与刑法变迁》为该论坛部分交流成果的结集出版之一,主要讨论了刑法总论的核心问题:体系构造与犯罪构成。张明楷、陈兴良、刘明祥、冯军等国内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分别贡献了自己在犯罪实体、犯罪构成要件学说的发展、犯罪体系、责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也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编审版)》分为两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附录,内容包括:编总则;第二编分则;附录一关于修改刑法的决定和刑法修正案;附录二关于刑法的法律解释;附录三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编审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审。
《我与刑法七十年》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 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不可多得的资料。附录的“我的学生生涯”记录了高铭暄先生从一个东海旁的小渔村,走进全国zu1高学府,走向zu1高法律殿堂的奋斗经历,情感真切,生动有趣。
《“死刑程序研究”系列·死刑的程序控制: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主要内容包括:论死刑案件的权力配置、死刑复核程序全面审查原则的反思、死刑复核程序的律师参与、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保障、死刑案件中“隐性和解”与制度保障、死刑案件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等。
一般说来,刑法学本科教科书是对刑法知识的一种体系性叙述,注重介绍刑法知识的全貌,作者经过多年的本科刑法教学实践,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感觉疑难、甚至会误解曲解的刑法总论中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后,加以分析和探索,力求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表述准确,深度适中,以期弥补教科书的先天不足,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本学科,避免走弯路。
【刑事法学教授论坛】【刑事司法界】【国际刑法与区际刑法】【刑事法?科学?文化】【个罪与实体法】
......
本书意在探讨的刑法与民法间的关系,对刑法与民法的关联性与独特性以及发展趋势中的相互渗透加以论述。为了更好研究刑法与民法的实体法律关系,本书主要采取了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及价值分析的研究方法等,来考察刑法与民法联系很为直接和密切的刑民交叉案件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尤其对复杂疑难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必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努力提高某些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以探寻更加有效的运行出路。靠前章“刑法与民法关系的理论证成“,从历史角度和观点争鸣中寻求理论支撑。第二章“界分与背离:刑法与民法独立性的彰显”。第三章“保障与规范:刑法与民法相关性”,通过刑法之于民法的保障性、民法之于刑法的规范性,对两者之间相关性加以分析,以利于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共同性、依存性和交错性。第
郭晶英编写的《再犯 在囚 高风险罪犯干预项目手册》基于循证矫正已在我国部分监狱试点,而许多一线民警对怎样开展循证矫正、如何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仍感困惑的现实,借鉴西方循证矫正理念和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罪犯教育矫正方法,对怎样实施项目干预提供参考指南,为正在探索循证矫正道路的中国监狱采用更为科学化、标准化的方法对罪犯进行项目干预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刑法的致知》是 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讲演集之二,偏重于对刑法的学理性探讨,在内容上可分为刑法的方法论、刑法的知识论和刑法的学术史三个部分。其中,刑法的方法论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了刑法学习的方法论、刑法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犯罪认定的方法论,其侧重于技术和技巧。相对于此,刑法的知识论则 加强调价值和规范。在刑法的学术史部分,本书对苏俄刑法学和德国刑法学进行了历史考察,涉及的刑法人物包括贝林、特拉伊宁、李斯特和罗克辛等 学者。总体而言,本书适合作为法学专业人士的刑法进阶参考读物。
余丰泳著的《刑法的好奇心》共分四部分, 部分,温故:罪名检视。主要涉及三种 常见的犯罪即侵犯财产、性、人身权利的犯罪涉及到的罪名,在犯罪构成和教义法学之外,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解读。温故的故也就是指这些常见罪名,从 常见的罪名里尽量发觉有意思的东西。第二部分,知新:刑案远眺。主要以某些 或经典刑案为讨论起点,如科林斯案、肯尼迪家族人员涉嫌 案、辛普森案、朱令案等,也包括虚构的小说《水浒传》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由这些案例来延伸话题,涉及到一些新的知识点,如概率论、法医学等,体现知新的新。 第三部分,切问:书影之余。主要是法律电影、书籍的阅读观感,也涉及到对影视中案例的分析,尽可能地从中挖掘一些问题,体现切问之问。 第四部分,近思:刑律所及。这部分 多的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涉及
立功是指犯罪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形。立功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现行刑法典取得的一项巨大的成就,也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刑法中的立功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文库》在对我国刑法中的立功制度进行纵向考察、横向比较以及在对我国立功制度理论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对立功制度进行审视,肯定其特色,指出其缺陷处,并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力图在立功制度的法律完善方面尽自己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