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永恒话题。从我国连续出台的《刑法修正案》来看,犯罪化都是历次刑法修正的主题,并且,近年来犯罪化呈现出扩大化之趋势。对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仅要知道刑法修正的是什么,更要知道其合理性及不足。对某种行为而言,是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是对其作出判断的基础。总体上,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及其谦抑原则等要求对危害社会行为进行理性地犯罪化。
本书作者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探讨了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并在描绘这一从宽泛到严苛、从粗疏到科学的立法历程中,分析了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的诉讼程序、侦查技术与侦查方法,尤其针对食品安全涉案证据取证的独特困境,提出完善证据的转化和行刑衔接机制和食品安全犯罪司法鉴定的完善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措施与渠道、食品安全犯罪的推定与司法认知、证据的审查与证明标准等,从而从程序上探讨了如何既要及时而有效地惩处食品安全犯罪,又保证准确认定涉案人员刑罚、保障涉案人员的人权等问题。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引用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实际案例,结合多国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学说理念与立法实践,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共同犯罪的发案率逐年上升,呈现组织化、结构性、多样性的特征,犯罪危害明显加剧。由于受共同犯罪传统分类的影响,在司法审判中,对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注意了重点打击行为犯,却忽视了对教唆犯的教唆犯、教唆犯的帮助犯、帮助犯的帮助犯的处罚,往往作了轻刑处理。对毒品犯罪、走私案件中的组织的组织、组织的帮助、组织的教唆等共犯的共犯也存在处罚不力的现象。这部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归纳了共犯的共犯九种类型的具体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处断意见,确定了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这些颇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对完善量刑规范、严格公正司法将是很大的贡献。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问题研究》由何邦武著